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预防性养护措施
李惊辉
身份证号:210113197112053237
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类型及成因
1.1 裂缝类病害
温度裂缝:多表现为横向裂缝,缝宽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低温时宽、高温时窄。主要成因是沥青混合料温度收缩系数大,冬季低温时路面收缩产生拉应力,当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一般为 1.5~2.5MPa )时,路面出现断裂。此外,沥青老化使混合料脆性增加,会加剧温度裂缝的产生。
荷载型裂缝:以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为主,常伴随路面沉降。主要由车辆荷载反复作用引起,当路面基层或路基强度不足时,荷载产生的弯拉应力超过结构层材料的承受能力,先在基层出现裂缝,进而反射至面层。重载车辆(轴载超过 10t)的反复作用会使裂缝扩展速度加快 3~5 倍。
反射裂缝:基层开裂后,在温度变化和荷载作用下,裂缝向上反射至沥青面层形成的裂缝。半刚性基层因干缩或温缩产生的裂缝(宽度超过 0.5mm ),是反射裂缝的主要源头,其产生时间通常在路面通车后 1~3 年内。
1.2 变形类病害
车辙:路面轮迹带出现的永久性纵向带状凹陷,深度可达 10~50mm 。主要成因是高温季节沥青混合料抗变形能力不足,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产生塑性流动。沥青标号过高(如 70 号沥青用于高温地区)、矿料级配偏细(细集料含量超过 30% )会导致车辙深度增加 20%~40% 。
波浪与拥包:路面表面出现的波浪状起伏或局部隆起,多发生在交叉口、停车带等车辆频繁制动区域。主要因沥青混合料粘结力不足,在水平力作用下产生推移变形,当沥青用量过多(超过最佳用量 0.5% 以上)或基层表面不平整时,易引发此类病害。
1.3 表面破损类病害
松散与剥落:路面集料与沥青剥离,表现为表面麻面、集料脱落。主要成因包括沥青与集料粘附性差(水煮法试验等级低于 4 级)、雨水侵入使界面粘结力降低、冻融循环(年冻融次数超过 50 次)破坏沥青膜等。酸性集料(如花岗岩)未进行抗剥离处理时,剥落发生率增加 50% 以上。
坑槽:路面表面出现的局部坑洞,深度多在 20~100mm⨀ 。初期表现为局部松散,经车辆荷载碾压和雨水冲刷后逐渐形成坑槽。基层强度不足、面层施工时存在离析(集料级配偏差超过规范允许范围)是坑槽产生的主要诱因,雨水渗入后会加速坑槽发展,深度每月可增加 10~20mm 。
1.4 功能性病害
磨光与抗滑不足:路面集料被磨光,构造深度减小(小于 0.5mm ),抗滑性能下降(摆值低于 45BPN)。主要因集料硬度不足(洛杉矶磨耗损失超过 30% )、交通量大且重型车辆多,长期摩擦使集料表面磨光。雨天时,抗滑不足易导致车辆打滑,引发交通事故。
泛油:路面表面出现的沥青溢出现象,使路面呈亮黑色,高温时粘轮。主要因沥青用量过多、混合料级配偏细导致沥青无法被集料充分吸附,在高温和荷载作用下向上迁移至表面。泛油会使路面抗滑性能降低 30%~50% ,影响行车安全。
2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
2.1 病害早期监测与预警
常态化监测体系: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如激光平整度仪、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每 6 个月对路面进行一次全面检测,重点监测路面平整度(IRI 值)、抗滑性能(摆值、构造深度)、裂缝密度等指标。建立路面健康档案,记录病害类型、位置、发展速度等信息,当指标超过预警值(如裂缝密度超过 0.5m/m2 )时及时采取措施。
重点区域监控:对急弯、陡坡、交叉口等易损路段,每月进行人工巡查,重点检查车辙深度(超过 15mm 时预警)、坑槽数量(每公里超过 3 处时预警)。在高温季节(气温超过 30qC )加强车辙监测,低温季节(气温低于
)加强裂缝监测,雨季加强坑槽和松散监测。
数据驱动预警模型:基于监测数据建立路面性能预测模型,采用 PCI(路面状况指数)评估路面健康状态,当 PCI 值降至 80 以下时启动预防性养护程序。模型需考虑交通量增长率(年均增长 5%~10% )、气候参数(年降雨量、极端温度)等因素,预测精度误差控制在 5% 以内。
2.2 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
裂缝修补技术:对宽度小于 3mm 的轻微裂缝,采用沥青密封胶灌缝,灌缝前需用压缩空气清理缝内杂物,密封胶灌注深度不小于 10mm ,表面应与路面齐平。对宽度 3~10mm 的裂缝,采用开槽灌缝工艺,槽宽比缝宽宽 5~10mm ,深度 15~20mm ,确保密封胶与缝壁紧密结合,防止雨水渗入。
表面功能恢复技术:当路面抗滑性能不足(摆值低于 45BPN)但结构完好时,采用微表处技术,摊铺厚度 3~5mm 的改性沥青混合料(AC-5 级配),通过集料嵌挤恢复抗滑性能,同时封闭表面微裂缝。微表处可使路面抗滑性能提升 40%~60% ,使用寿命 3~5 年。
结构强化技术:对车辙深度 5~15mm 的路段,采用薄层罩面技术,摊铺 4~6mm 的高性能沥青混合料(如 SMA-10),利用其高抗变形能力抑制车辙发展。薄层罩面前需对原路面进行铣刨处理(深度 3~5mm ),确保层间粘结牢固,粘结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用量 0.8~1.2L/m2 )。
2.3 养护材料与工艺优化
高性能材料选用:预防性养护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适应性,如灌缝密封胶需满足 - 30%~70% 温度区间的使用要求,低温拉伸率不小于 200% ,高温不流淌。微表处混合料选用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含量 ⩾60% )、坚硬耐磨的集料(洛杉矶磨耗损失 ⩽25% ),确保材料性能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要求。
施工工艺控制:薄层罩面施工时,摊铺机行驶速度控制在 2~4m/min ,碾压温度不低于 160∘C ,采用钢轮压路机碾压 3~4 遍,初压温度
,终压温度 ≈90‰ ,确保压实度达到 96% 以上。微表处施工需严格控制稀浆混合料的稠度(黏聚力试验 30min 时 ≥1.2N⋅m ),摊铺后禁止车辆碾压,自然养护 2~6 小时。
季节适应性施工:高温季节(气温 25~35% )适宜进行微表处、薄层罩面等技术施工,利用高温促进沥青混合料成型;低温季节(气温 5~15% )适宜进行裂缝修补、雾封层施工,避免材料受冻影响性能。雨季施工需确保路面干燥,雨后至少等待 24小时再进行养护作业,防止水分影响层间粘结。
3 结语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是延长路面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关键举措,随着智能化养护技术的发展,基于物联网的实时监测系统、无人驾驶养护设备将广泛应用,实现预防性养护的精准化、高效化。同时,需加强绿色养护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沥青路面养护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为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成世坤.探讨市政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的应用要点[J].绿色环保建材,2021(8):86-87.
[2]吴冠龙.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2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