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环境检测中痕量污染物的高效处理方法

作者

李婷婷

天津华勘检验测试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多样化,痕量污染物逐渐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高效、可靠的处理技术对于提升环境质量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的角度,探讨如何应对痕量污染物的高效去除。

1.环境检测里痕量污染物相关概念

1.1 环境检测范畴界定

环境检测内容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态系统,对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之间的污染物情况和发展变化状况进行测定,及时发现污染源以及控制污染源,保障生态环境健康有序。环境监测范围包括进行污染物的常规测试和微量检测、痕量污染物检测,对于污染物的来源、途径和影响状况有一个综合了解,为控制治理污染提供帮助[1]。

1.2 痕量污染物分类

痕量污染物主要有工业排放、农业、废弃物等来源,按成分类别可分有机类痕量污染物、无机类痕量污染物和重金属类痕量污染物。农药残留、挥发性有机物(VOCs)及多环芳烃等是有机痕量污染物,氨氮、硝酸根是无机物,铅、汞、镉等是重金属类痕量污染物,痕量污染物的特殊性要求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和处理方法控制痕量污染[2]。

2.痕量污染物处理技术基础

2.1 物理处理技术要点

物理处理法指利用物理方法将环境中痕量污染物排除的方法。物理处理方法有吸附法、膜分离法、过滤法等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利用物理作用过程将污染物分离出环境介质,在处理过程中未发生化学反应。物理处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吸附法。吸附法以污染物分子与固体吸附剂表面间的相互作用,使污染物滞留于固体表面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膜分离法是利用半透膜为介质,以膜的选择性分离、渗透过程将污染物与水或空气分离的方法。膜分离法主要有反渗透、纳滤、微滤等方法。膜分离法广泛应用于水、空气净化处理。膜分离法对水中的溶解性固态、微生物、颗粒等去除能力较高,分离效率高。膜污染、膜的清洗问题制约着膜分离法的应用。

2.2 化学处理技术关键

化学处理技术是利用化学反应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还原法等。与物理处理技术不同,化学处理技术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使其转化为无害或易于去除的形式。化学沉淀法通过加入沉淀剂使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与沉淀剂反应生成难溶的固体物质,从而去除污染物化学还原法则是通过还原反应使污染物的化学态发生变化,从而去除污染物。总的来说,化学处理方法具有去除效率高、适应性强等优点,但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和化学品的投加量。

2.3 生物处理技术核心

生物处理技术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和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生物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土壤修复等领域,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其核心在于利用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或者通过植物和动物的生物积累能力来去除污染物。生物降解法是最常见的生物处理技术,微生物通过酶的作用将污染物分解为无害或低毒性的物质。对于有机污染物,尤其是石油类、农药类及某些化学品,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浓度,甚至彻底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生物吸附是另一种重要的生物处理方式。某些微生物或植物能够通过其表面吸附或积累污染物。生物吸附法通常与其他处理方法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污染物去除效果。微生物修复则通过人工培养或添加特定微生物群体,增强其对特定污染物的降解能力,以达到高效去除污染物的目的。此方法常用于处理地下水污染或土壤污染,具有较好的持久性和效果。

3.环境检测中痕量污染物的高效处理方法

3.1 离子交换吸附法

离子交换吸附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水质净化中的技术,通过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或其他吸附材料的选择性吸附特性,从水中去除有害离子或分子。此法尤其适用于去除水中的无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及某些有机污染物,且具有操作简便、去除效果显著的优点。离子交换吸附法的工作原理是,水中的污染离子(如重金属离子或氨氮等)通过与离子交换材料中的离子(通常为钠离子、氢离子等)进行交换,污染离子被吸附在树脂表面,水质得到净化。常见的离子交换材料有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天然矿物(如沸石、膨润土)等。离子交换过程的效率主要取决于离子交换剂的种类、交换速率、污染物浓度等因素。在水处理应用中,离子交换吸附法广泛用于去除水中的钙、镁等硬度离子、氨氮、重金属离子(如铅、汞、铜等)以及放射性元素。特别是在饮用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中,离子交换法能够高效去除这些污染物。对于痕量污染物,离子交换法的优势在于能够精确选择目标离子,达到低浓度污染物的高效去除。

3.2 半导体光催化法

半导体光催化法是使用光辐射能激发半导体产生电子-空穴对,借助高能电子和空穴与水中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反应降解污染物,广泛地运用于环境污染物的去除,包括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细菌、病毒等。

3.3 压力驱动膜分离法

压力驱动膜分离法是一种通过施加压力使水或气体通过半透膜的技术。该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水处理和空气净化中,能够有效去除微小颗粒、溶解性物质及痕量污染物。压力驱动膜分离法包括反渗透(RO)、纳滤(NF)、超滤(UF)等不同膜分离技术,其中反渗透技术用于水中溶解性固体的去除,纳滤技术用于去除小分子有机物和某些重金属离子,而超滤技术则主要用于去除大分子有机物和细胞微粒等。不同膜技术的选择依赖于污染物的性质及水质要求。压力驱动膜分离法的优点在于其高效、节能且能够处理低浓度的污染物,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通过常规物理方法去除的痕量污染物,膜分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案。

3.4 湿式氧化处理法

湿式氧化法是一种利用氧化剂(如氧气、过氧化氢、臭氧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技术。这一方法通常适用于水体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溶剂、石油类物质等。湿式氧化法的原理是通过氧化剂与污染物发生反应,生成更简单的无害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湿式氧化法的关键在于氧化剂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控制。氧气是最常用的氧化剂,通常在高压下使用,以提高氧化反应的效率。

3.5 多元协同处理技术

多元协同处理技术是将多种污染物处理技术结合在一起,以实现更加高效、全面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由于痕量污染物通常具有复杂的性质和来源,单一处理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其去除需求。因此,采用多种技术协同作用成为一种解决方案。多元协同处理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针对不同污染物的性质,灵活选择不同技术进行组合,从而实现更加全面、快速的去除效果。同时,通过协同作用,能够减少单一处理技术的局限性,例如膜分离的膜污染问题,或光催化法对紫外光依赖的问题。

结束语:

痕量污染物的高效处理技术是环境检测与治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污染物去除效率,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关注新型材料的开发和跨领域技术的整合,以实现更加高效、环保的污染物治理方案。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验证与推广,推动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与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峰,李国辉.环境污染物痕量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0,43(12):45-50.

[2]陈晓东,王晓丽.痕量污染物的环境监测与处理技术进展[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21,33(05):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