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绿色建筑技术在老旧社区改造中的应用

作者

杨鹤

保山市昌源水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省保山市 678000

引言

伴随城市化进程深化,大量老旧社区面临设施老化、能耗高企、环境品质下降等问题,其更新改造成为提升城市韧性、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议题。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兼具高原气候多样性(干热河谷、温带坝区、高寒山区并存)、丰富民族文化和独特传统建筑体系(如合院式、干栏式)。在此背景下,应用绿色建筑技术进行老旧社区改造,不仅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更是对地域气候、资源禀赋与文化基因深刻响应的必然选择。探索契合云南特点的绿色改造路径,具有显著的环境、社会与文化价值。

一、云南老旧社区现状与绿色改造需求分析

云南老旧社区多形成于二十世纪中后期,普遍存在建筑年久失修、基础设施陈旧、能源资源消耗效率低下、物理环境调节能力不足(如夏季湿热难散、冬季室内阴冷)等问题。独特的气候特征要求建筑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与调节能力,如干热河谷地区需防热辐射与通风散热,高寒地区需强化保温与集热。同时,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山地、丘陵为主)对社区空间布局、改造施工技术提出了特殊挑战。绿色改造的核心需求在于:显著提升建筑本体及社区整体的环境性能(节能、节水、改善热舒适与空气质量),有效利用本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资源),最大限度降低改造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并在此过程中尊重与呼应多民族聚居形成的文化景观与集体记忆。这要求改造技术方案必须深深植根于云南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文化肌理。

二、基于气候适应性的被动式技术集成应用

被动式设计是绿色建筑技术的核心,强调顺应自然而非过度依赖设备。在云南老旧社区改造中,首要策略是针对不同气候分区进行建筑空间与围护结构的精细化气候适应性设计。在日照充沛区域(如滇中、滇西坝区),重点优化建筑朝向与窗墙比设计,并科学设置固定或可调节遮阳系统(如深挑檐、垂直绿化遮阳板),防止夏季过热同时充分利用冬季太阳辐射得热。通风组织尤为关键,需结合云南季风特征及社区空间形态,改造中疏通风廊、增设引导气流的开敞空间或天井,巧妙利用热压通风原理,改善室内自然通风效率,这对于湿热地区(如滇南)尤为重要。围护结构性能提升是基础支撑,在改造中应着力加强墙体与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特别是高寒地区),选择适宜的高性能门窗系统(如双层或三层玻璃),并优先采用具有本地气候适应性的生态材料(如改良夯土、高性能砌块),有效降低建筑供暖与制冷负荷,提升室内热环境稳定性。

三、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本土化实践

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可再生能源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太阳能利用是首选路径,在老旧社区改造中,应优先在适宜屋面大规模集成安装高效太阳能光伏系统,为社区公共照明、水泵、电梯等设施提供清洁电力,并在条件允许的建筑中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大幅降低生活热水能耗。太阳能设施的设计需考虑与云南多样的传统坡屋顶、平屋顶风貌的协调性。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至关重要,尤其在季节性干旱突出的区域。应建立社区级雨水收集、净化、存储与回用系统(如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并在建筑单体改造中推广节水器具,结合云南地形特点构建分散式或小型集中式中水处理回用设施,实现分质供水,减少对市政管网的压力及水资源消耗。此外,探索利用云南丰富生物质资源(如农林废弃物)转化清洁能源(生物质颗粒燃料、沼气)的技术路径,为部分社区提供补充能源。

四、传统营建智慧的现代转译与创新

云南各民族在长期适应自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绿色营建智慧,是改造中宝贵的本土知识源泉。对传统材料的现代化改良与再利用是核心策略。

例如,深入研究云南广泛分布的粘土资源,开发现代化稳定剂改良的夯土或土坯技术,提升其强度、耐久性与保温隔热性能,使其成为低碳环保的理想墙体材料;对老旧建筑拆除产生的木料、砖瓦进行筛选、修复与再设计,重新应用于社区景观或小型构筑物中,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传统空间模式蕴含着精妙的气候调节智慧。改造中应借鉴合院建筑的内聚性布局(利于防风、营造微气候)、干栏式建筑的底层架空(通风防潮)、以及利用窄巷、天井组织通风散热的手法,将其原理融入社区公共空间重构与建筑群体关系的优化设计中。这些智慧的应用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层延续,使绿色改造具有鲜明的“云南印记”。

五、社区参与机制与长效运维策略

绿色改造的成效最终依赖于使用者的认知与行为,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不可或缺。改造前期需深入调研居民的实际需求、生活习惯及对绿色技术的接受度,设计方案应具有包容性并提供多种可选技术菜单。过程中组织居民参与监督与部分适宜技术的实操体验(如屋顶绿化维护、雨水收集桶使用),提升其主人翁意识与生态责任感。建立清晰、可行的长效运维管理机制是保障绿色技术持续发挥效能的关键。需明确社区公共绿色设施(如太阳能光伏板、雨水系统、公共绿化灌溉)的权属、管理责任主体(如物业管理方、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和可持续的维护资金来源(如公共收益、政府补贴、居民分担)。制定简便易行的用户指南,指导居民正确使用维护户内绿色技术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控制器、节水器具)。持续的社区环境教育与节能环保宣传,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文化,是巩固改造成果、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石。

结论

绿色建筑技术在云南老旧社区改造中的应用,是一场深刻融合现代科技智慧与地域自然人文精髓的系统工程。面向云南复杂的气候图谱、丰富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改造实践必须超越简单的技术堆砌,转向基于深层适应的系统解决方案。这要求构建以气候适应性被动式设计为基石、本土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传统营建智慧创新传承为特色、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为保障的绿色改造范式。通过精心整合气候分区响应策略、太阳能与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对传统材料与空间智慧的现代化转译,并辅以贯穿始终的社区参与和长效运维机制,老旧社区不仅能实现建筑性能与环境品质的跃升,大幅降低运行能耗与碳排放,更能在“新陈代谢”中延续场所精神与地域文脉。云南的探索实践,对气候多样、文化多元、生态敏感地区的可持续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技术本土化创新、成本效益优化、政策激励机制协同,推动绿色改造从项目示范走向规模化、高质量实施,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贡献“云南方案”。

参考文献:

[1]基于绿色建筑技术的老旧小区改造探究[J].王永水.新城建科技,20248).

[2]BIM 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改造应用——以成都某老旧小区为例[J].吴涛.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12).

[3]绿色建筑技术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J].张炜.住宅与房地产,2023(13).

[4]绿色建筑技术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应用[J].陈则铭.散装水泥,2023(02).

[5]云南红河建水朱家花园营造意匠及遗产保护[J].高凯,张宝文,张榕珊.华中建筑,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