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林地生态修复中本土树种的选择与栽种实操

作者

周星良 武筠峰

佛坪县林业局 723400

引言

然而,当前部分林地生态修复工程中存在盲目引进外来树种、栽种技术不规范等问题,不仅修复效果不佳,还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风险。因此,研究林地生态修复中本土树种的选择原则与栽种实操技术,对提高修复成功率、构建稳定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地林地生态修复实践经验,系统梳理本土树种选择与栽种的关键技术要点。

一、林地生态修复中本土树种的选择原则

1.1 生态适应性原则

本土树种的选择首要考虑其对修复区域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气候、土壤、光照等因素。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如温带地区需选择耐寒树种,热带地区则需考虑树种的耐热性;土壤酸碱度、肥力、含水量等也会影响树种生长,酸性土壤可选择马尾松、杜鹃等耐酸树种,盐碱地则需选择柽柳、沙枣等耐盐碱树种。

例如,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地修复中,杨树、榆树等本土树种因耐旱、抗风能力强而成为优选;南方湿润山区则可选择杉木、樟树等喜湿耐阴的本土树种。只有选择生态适应性强的本土树种,才能确保其在修复区域顺利生长,为生态系统重建奠定基础。

1.2 生态功能匹配性原则

根据林地生态修复的目标,选择具有相应生态功能的本土树种。若修复目标是保持水土,应选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如刺槐、紫穗槐等,其庞大的根系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若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为目标,可选择叶片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树种,如悬铃木、女贞等;若为提高生物多样性,则需选择能为动植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的树种,如栎类、柿树等,其果实可吸引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在矿山废弃地的林地修复中,优先选择能改良土壤的本土树种,如苜蓿(草本)与刺槐搭配,刺槐的根瘤菌可固氮,改善土壤肥力,为后续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条件。

1.3 群落稳定性原则

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依赖于合理的树种搭配,形成多层次、多物种的群落结构。选择本土树种时,需考虑树种间的共生关系,避免物种间的竞争排斥。如松树与栎树混交,松树为喜光树种,栎树耐阴,二者在光照利用上互补;桦树与云杉搭配,桦树落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云杉生长。

同时,避免单一树种大面积种植,防止病虫害爆发和生态系统脆弱化。例如,单一的马尾松林易受松材线虫病侵害,而与阔叶树种混交后,可增强群落的抗干扰能力。

1.4 经济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在满足生态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易于繁殖、苗木来源充足、栽种成本较低的本土树种。优先选择当地苗圃培育的乡土树种苗木,减少运输成本和苗木损耗。对于生长速度快、萌芽能力强的本土树种,如泡桐、楸树等,可缩短林地修复周期,快速发挥生态效益。

二、本土树种栽种实操技术

2.1 前期林地调查与规划

在栽种前,对修复林地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状况(pH 值、有机质含量、含水量等)、气候条件(光照、降水、温度等)、现有植被种类及生长情况等。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本土树种的生态特性,制定详细的栽种规划,确定树种搭配、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等。

例如,坡度较大的林地需采用带状种植,沿等高线排列,以增强水土保持效果;平坦地区可采用行列式或随机式种植,营造自然式群落结构。种植密度需根据树种生长特性确定,速生树种可适当稀植(如杨树株行距 3m×4m ),慢生树种可密植(如柏树株行距 2m×2m )。

2.2 林地整理

林地整理的目的是改善土壤结构,为树种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对于荒地、废弃林地,需清除杂草、灌木、枯枝落叶等杂物,减少病虫害滋生;土壤板结的林地需进行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坡度较大的林地可修筑梯田或鱼鳞坑,防止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较差的林地,可适量施用有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秸秆还田等),提高土壤肥力,但需避免过量施用化肥,防止土壤污染。对于污染严重的林地(如重金属污染),需先进行土壤改良,可种植蜈蚣草等具有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植物,待土壤指标达标后再进行树种栽种。

2.3 苗木选择与处理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达的本土树种苗木,苗木规格应根据修复目标和树种特性确定,一般选择 1-3 年生的幼苗或幼树,幼苗成活率高,幼树可快速形成景观。裸根苗需保证根系完整,带土球苗的土球大小应为苗木地径的 6-8 倍,防止根系损伤。

苗木运输过程中,需采取保湿措施,避免根系失水。栽种前对苗木进行处理,修剪破损的根系和枝叶,减少水分蒸发;裸根苗可进行蘸根处理,将根系浸泡在生根剂溶液中(如萘乙酸溶液),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成活率。

2.4 栽种时间与方法

本土树种的栽种时间应根据树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落叶树种一般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栽种,此时树木处于休眠期,蒸腾作用弱,根系恢复时间充足,成活率高;常绿树种则可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或秋季多雨时栽种,避免在高温干旱或严寒季节栽种。

栽种时,按照规划的株行距挖种植坑,坑的大小应比苗木根系或土球大 30-50cm ,深度以苗木根系舒展后根颈与地表相平为宜。坑底施入适量基肥并与土壤混合均匀,放入苗木,确保根系舒展,分层填土压实,使土壤与根系紧密接触,避免空洞。栽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可在地表覆盖秸秆、地膜等,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

2.5 后期管护

后期管护是确保苗木成活和生长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和修剪等。

浇水: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尤其在苗木 定植后的前两年,需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干旱季节增加浇水次数。

施肥:苗木生长期间,根据树种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肥,春季施氮肥促进枝叶生长,秋季施磷钾肥增强树木抗寒能力,施肥量应循序渐进,避免烧根。

除草:及时清除杂草,防止杂草与苗木争夺水分和养分,可采用人工除草或覆盖地膜等方式,避免使用除草剂,防止环境污染。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定期检查苗木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修剪:根据树种生长特性和修复目标进行修剪,剪去病弱枝、过密枝,保持树冠通风透光,促进树木健康生长。

三、不同类型林地修复中的本土树种选择与栽种案例

3.1 退化山地林地修复

某南方退化山地林地,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修复目标为保持水土、提高植被覆盖率。选择马尾松、枫香、杜鹃等本土树种,采用混交种植方式,株行距 3m×4 m 。栽种前修筑鱼鳞坑,坑内施入有机肥,选择 2 年生带土球苗木,春季栽种,栽种后覆盖秸秆保湿。后期定期浇水、除草,3 年后林地植被覆盖率从 30% 提升至 70%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3.2 城市周边防护林修复

某城市周边防护林因人为破坏导致树木稀疏,修复目标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选择杨树、柳树、女贞等本土树种,杨树和柳树作为先锋树种,生长迅速,可快速形成防护屏障,女贞作为伴生树种,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采用行列式种植,株行距 2m×3m ,选择 1 年生裸根苗,秋季落叶后栽种,栽种后及时浇定根水,定期修剪枝叶。2 年后防护林形成,空气颗粒物含量下降 20% ,风速降低 15%o

四、结语

本土树种在林地生态修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选择与栽种实操直接影响修复效果。遵循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匹配性、群落稳定性等原则选择本土树种,结合科学的栽种技术(包括前期调查规划、林地整理、苗木处理、适时栽种及后期管护),可构建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林地生态修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辉,李明.华东地区植被恢复中本土树种的选择与应用[J].生态环境科学,2020,32(04):74-81.

[2]王丽,陈磊.本土树种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及其生态意义[J].生态恢复与绿化,2021,40(03):53-58.

[3]刘刚,孙晓.本土树种对土地生态恢复的作用分析——以华东地区为例[J].资源与环境学报,2021,39(06):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