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与德育活动的有机整合研究
杜晶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七中学
前言
教育方针和新课标都将立德树人置于重要地位,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人才培养的依据。各课程需承担学生德育的义务,美术课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需将美育与德育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因此探究德育活动与美术课程的有机整合策略十分必要。
一、德育活动和美术课程有机整合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儿童树立正确三观
小学是儿童三观形成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可帮助儿童以良好态度学习,激发美术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审美素养,为日后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围绕儿童教学,依据其学习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强化课堂教学合理性,帮助儿童理解知识、培养道德素养。
(二)有助于拓展教学内容
新课改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新要求,教师需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学内容,拓展教材广度和教学深度。不同儿童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德育素养养成状况也不同,美术教师在德育渗透时需根据儿童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低年级儿童可通过雕塑上色、手工制作丰富教学内容;中年级儿童可学习绘画技巧感受美术魅力;高年级儿童可借助信息技术赏析美术作品,学习人文艺术理论,丰富教学内容并渗透德育。
(三)有助于强化课堂教学趣味性
美术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艺术,包括儿童喜爱的游戏。美术教师在德育渗透时,可在手工活动中组织儿童绘画、用橡皮泥塑造,这些教学内容趣味性强,能调动儿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美术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需在儿童探究绘画技巧和理论知识时渗透德育,增强其德育素养。
(四)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自学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师渗透德育需结合新课标条例,开展系统点评、创作作品、小组讨论等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创新美术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布置逐步深入的学习任务,使其与儿童学习能力相符,让儿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掌握美术技巧,达成强化道德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德育活动和美术课程有机整合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术课程趣味性强,更易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美术教师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儿童了解相关内容并独立创作,同时认识到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需优化表达方式,加强教学用语的感情色彩,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动物、小人物”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儿童参观当地动物园,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儿童讲述与动物相关的事情、分享美好回忆,激发学习兴趣。之后让儿童凭借对动物的印象自由创作,教师与儿童交流,引导其回忆与动物相处的趣事,帮助儿童在绘画中体现细节,让儿童深刻体会人和动物的情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借助经典作品实施教学
美术作品的真谛是通过外在表现让人们体会作者情感。要整合德育活动与美术课程,教师需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的契合点。在作品赏析时,教师可展示大师杰作,结合作者经历和创作背景讲解作品,让儿童深刻体会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丰富情感。例如,在“画坛巨匠”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展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引导儿童鉴赏,讲述达•芬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介绍相关故事,提醒儿童保护艺术品。之后讲解色彩搭配的原理和方法,让儿童借助知识模仿教材中的名家作品并自主创作。儿童创作时,教师引导其细致观察作品,养成良好绘画习惯,使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品格,充分渗透德育内容。
(三)借助启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启发式教学时,美术教师需依据教学任务和客观学习规律,结合儿童实际情况,以启发儿童思维为核心,运用不同教学方式,调动儿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若想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德育,需重视启发式教学,把握教学进度,找准时机渗透德育,还可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儿童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儿童道德水平。
例如,为让儿童了解工艺的重要性,教师可介绍案例:山区蘑菇用麻袋包装售卖价格低,重新设计包装后价格和销量提升。教师提问:为什么相同的蘑菇价格提高数倍后有更多人购买?儿童可能认为是因为外包装漂亮。通过案例,教师让儿童明白知识是宝贵财富,相同产品运用知识进行工艺包装可创造更多财富,有效渗透德育,激发儿童求知欲望。
综上,将德育活动与美术课程有机整合,有助于儿童树立正确三观、拓展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趣味性、提升自学能力。因此,教学中,美术教师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借助经典作品实施教学,借助启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将德育与美育充分融合,强化儿童的道德素养和审美素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维东.中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2(19):71-73.
[2]秦峰.刍议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1):12-14.
[3]周星.播种美 收获“美”——小学美术课堂中德育理念的落实[J].华人时刊(校长),2022(0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