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实体检测中建筑材料检测技术应用要点研究
朱泽
山东建研齐臻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资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点领域,迫切需要实现从“粗放型建设”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稳固的基石,其性能指标的达标状况依赖科学的检测架构。建筑工程领域对施工品质与结构稳固性赋予了极高的评价标准,而材料检测在验收过程中往往扮演配角角色,检测的深度与广度未能充分展开。
1 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1.1 确保工程质量
材料检测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严格的材料检测,可以有效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从而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例如,对混凝土强度的检测可以确保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对钢筋性能的检测可以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材料检测不仅能确保建筑材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还能有效预防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在工程建设中,材料检测的应用比比皆是。例如在高层建筑项目中,通过对混凝土的强度检测,发现部分批次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及时更换不合格材料之后,避免了潜在的结构安全隐患。
1.2 保障施工安全
材料检测对保障施工安全至关重要。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可能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如脚手架坍塌、模板支撑失效等。通过材料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消除这些安全隐患,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例如,在某地铁站施工过程中,通过对脚手架材料的检测,发现部分钢管壁厚不符合标准,施工方及时更换不合格材料,避免了脚手架坍塌的风险。
2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材料性能检测技术应用要点
2.1 砂石检测
砂石是配制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其质量对工程结构的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混合料稳定性的控制应重点把握粒径分布与级配参数,经检验合格后准予投料使用。堆料场表层杂质需预先清除,按照多点随机法取样,同一品种砂石应在指定区域采集等量样品、混合后送交检测,通过标准化取样保障检测数据的有效性。质量评价体系应着重检测表观密度、泥块含量及体积安定性等核心指标,这些参数与材料的强度发展和耐久性能呈显著相关性。所有检测数据须经标准化验证流程确认符合技术规范要求,从源头上保障混凝土工程质量。对初检不合格样本应建立重复检测机制,通过多维度数据对比分析提高判定精度,有效控制检验误差。
2.2 水泥检测
在混凝土工程中,水泥胶凝性能是结构质量的核心控制指标;作为基础材料,其参数稳定性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承载性能与使用寿命。施工过程需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执行以下检测规程:材料进场需同步实施文件审查与实物检测。核查内容包括生产单位提供的质检报告、认证文件及质量凭证,同时要求供应商补充近期强度复测报告。同批次材料应依据技术标准实施分层抽样,取样应包含不同生产日期、运输批次及仓储位置,确保样品具备质量代表性。针对仓储 >90 天的袋装水泥或储存环境不达标的散装水泥,必须采用雷氏夹法测定体积安定性,及时控制硬化过程质量隐患。常规检测环节需使用经计量认证的检测设备实施系统性测试。凝结时间测定应精确记录初凝与终凝时间点,准确判定浆体形态转变阶段。抗压强度测试必须按规范制备标准试件,重点控制水胶比、振捣密实度与养护环境参数,完整记录 3\~28 天强度演变规律。大体积构件等特殊部位应在常规检测基础上增加耐久性专项检测,依据设计标准测定氯离子扩散系数,采用电通量法检验抗渗性能,同步开展硫酸盐侵蚀模拟试验与碳化加速试验,综合评估材料的环境耐久性。当检测数据超出设计允许范围时,必须立即启动质量追溯程序,查证问题根源后实施退场处置,保障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与设计要求。
2.3 混凝土材料泌水率检测
(1)混凝土材料泌水率要求。泌水率与混凝土材料的保水性、黏聚性存在密切的关联,因而成为评价和易性的重要技术指标。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常压泌水率控制在 4% 以内为合格,若常压泌水率为 1.2%~1.8% ,则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黏聚性。(2)混凝土材料泌水率检测方法。常压泌水试验的仪器设备包括带盖的试样筒、台秤、量筒,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拌制完成的混凝土试样装入试样筒中,通过振动台对混凝土进行振动操作,直至混凝土试样表面出浆;检测试样筒中混凝土液面的高度,要求液面高度低于筒口约 30mm ,误差不得超过 3mm ;完成以上操作后,称量试样筒和混凝土的总重量,记录相关数据和时间;随后进入吸水阶段,记录开始时间,在 1h 内,按照 1 次/10min 的频率吸取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吸出的水装入量筒内,精确读取水的体积。
3 推动材料检测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检测人员培训与管理
为切实有效地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必须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全面且系统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需做到全面且深入,不仅要深度涵盖工程材料检测领域中基础的理论知识,包括各类材料的特性、检测原理等,还要详细讲解国家和行业现行的标准规范,让检测人员清晰了解每一项检测工作所遵循的依据。对于操作技能方面,要从基础的仪器设备使用、样品制备与处理,到复杂检测流程的精准执行,都进行细致教学。同时,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将新出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融入培训内容,例如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智能化检测手段等,使检测人员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专家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的学术知识,为检测人员带来最新的行业见解和实用技巧。开展内部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检测人员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案例分析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检测案例,从检测任务的下达、实施过程到最终结果分析,加深检测人员对检测工作各个环节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显著提升其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类复杂问题的能力。
3.2 完善检测标准体系与技术规范
绿色建材专项标准的编制工作应迅速展开,采纳环保型可降解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及低导热保温材料,必须保证其于工程应用前展现出稳定的性能与可靠性。对现有材料规范进行优化调整是促进发展的关键,全面审视碳排放与资源消耗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效应,引领行业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力求标准应用中无冲突与混淆,倡议构建一个全国性的评估模型与样本资料库集群系统,齐心协力构建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的统一版图。务必确保目标实施预期得以达成既定目标,加强标准化培训与实操辅导的辅导专业性,系统地强化基层人员对标准的认知与执行效能。
结束语
工程材料检测作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在未来的工程建设中,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工程材料检测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工程材料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推动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叶新金.UHPC 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收缩性能试验研究[J].砖瓦,2024,(06):65-67.
[2]沈倍敏.高性能混凝土在复杂环境下的耐久性能研究[J].中国水泥,2024,(06):75-77.
[3]卢重阳,王佳.矿粉改性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24,55(02):2187-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