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计算机课程中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周明义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 河南南阳 473003

引言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计算机课程之间本身存在密切联系,前者是教育领域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后者则是研究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载体。这也意味着,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能够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中职计算机课程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降低知识认知门槛,提升学习理解效率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可以降低认知门槛,提高学习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包含诸多抽象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中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对于计算机课程中的纯理论知识本身接受能力较差[1]。而引入信息技术,则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提供视频、音频等素材。

(二)突破时空限制,满足个性化实操需求

在中职计算机实操教学领域,信息化教学模式能打破传统机房教学的局限,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得到拓展,同时能贴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节奏,助力其精准提升实操能力。从突破教学约束的角度来说,信息化教学模式依托云课堂平台与在线实训系统开展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借助在线实训平台的智能算法,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精准推送难度相匹配的实操任务,进而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推动“ 教、学、评” 闭环,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

中职计算机课程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促进教学评价改革,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详细来说,信息化技术通过建立线上小组,布置学习项目等方式,能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索技能的过程中,自然能够提高学习主动性[2]。另外,使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教学评价系统,能够将教学评价深入渗透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且评价形式智能化、结果反馈及时化。教师通过在线学习系统、云课程等线上平台,即可全面收集学生学习数据,进而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便于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内容。

二、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困境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实用性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由于计算机技术本身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加上教材编写周期较长,所以很多内容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学生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已经面临淘汰,自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也使得学生入职后,需要重新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工具,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另外,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尚未与“ 岗课赛证” 相结合,这使得教学内容和岗位实际需求、技能竞赛要点、职业证书考核方向严重脱节,既没办法精准匹配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学生也难以借助日常课程学习为技能竞赛做准备、考取职业证书。

(二)教学方法固化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中职计算机课程在教学方法层面,存在显著的固化与单一问题:一方面,在传统教学场景中,教师普遍采用“ 教室理论讲解+机房分步演示” 的模式开展教学,先在教室中逐点拆解知识要点,再带领学生前往机房,让学生机械重复教师演示的操作步骤。这种单向传递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完全忽视了中职学生“ 形象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更倾向动手实践而非被动聆听” 的认知特征[3]。

(三)评价体系单一滞后,反馈指导性弱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依旧习惯采用“ 凭成绩判断优劣” 的传统方式,未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即便有部分教师意识到“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要结合起来” ,也只是在考查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一项简单的上机操作测试[4]。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实践(一)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相适应,提高实用性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依托数字资源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教师借助职教云、智慧职教等信息化平台“ 资源更新速度快” 的优势,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材内容滞后的难题。在实施中,教师针对企业当前广泛应用的主流技术,及时将Office365 操作指南、Windows11 新功能解读、云计算基础微课等数字学习资源融入课程,替代传统教材中关于旧版本软件的知识。

(二)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度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了打破传统“ 教师单向讲授+机房机械演示” 的单一教学局限,应搭建“ 课前-课中-课后” 全流程的信息化互动体系。课前阶段,教师借助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推送针对性预习资源,课中环节,教师依托腾讯课堂、钉钉直播等工具开展“ 实时操作演示 + 在线互动答疑” ;课后,教师通过云课堂平台布置实操任务,学生完成作业并上传后,教师在线标注操作错误点并附上修改建议。教师也能组织小组竞赛,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计算机实际操作任务进行较量。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另外,教师还要以在线实训平台为依托,打造贴合真实工作场景的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真实岗位场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切实激发学习兴趣与自主探索意愿。

(三)完善评价体系,增强反馈指导性

教师可以借助职教云评价模块、学习通数据统计功能等信息化评价工具,突破传统“ 以期末考核为核心” 的单一评价限制,搭建覆盖学习全流程的评价框架。该机制将学生日常学习数据全面纳入评价范围,在线实训平台可自动收集并记录学生的实操练习次数、任务完成质量、课堂互动参与比例、项目任务得分等过程性信息,取代以往仅关注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模式;期末考核采用“ 线上理论测试与线下实操作品展示相结合” 的形式,线上理论测试由系统自动完成批改,并同步生成包含错题解析、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分析报告[5],线下实操作品则通过班级云相册、作品分享模块等在线展示平台呈现,接受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最终总成绩按照“ 过程性评价占 60% 、期末考核占 40%′′ 的比例计算,既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又能引导学生重视日常训练积累,避免“ 期末临时突击复习” 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能够借助评价工具的可视化特性,把学生的学习数据转化为清晰的成长轨迹图,并定时为学生发送量身定制的反馈报告。这份报告里,除了指明学生的长处和不足,还会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如此一来,评价标准能更贴近职业实际场景,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将信息技术与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深入融合势在必行。结合教学实践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滞后性、单一性等不足之处,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在学习先进计算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在日后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万青.信息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中的运用解析[J].中国新通信,2024,26(11):80-82.

[2]傅洪运.中职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J].家电维修,2024,(05):21-23.

[3]林玲兴.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233.

[4]董萍.试论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3):24-25.

[5]张峰.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02):244-245+248.

周明义,1968 年 7 月 12 日,男,汉族,河南省镇平县,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探究,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