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供应链协同视角下企业采购转型与数字化平台融合路径探析

作者

付艳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 甘肃兰州 730000

一、引言

随着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深度调整与数字技术的快速渗透,企业采购已从传统的“成本控制中心”向“价值创造中心”转变,供应链各主体间的协同效率直接决定采购环节的核心竞争力。传统采购模式中,企业与供应商、内部部门间多处于分散化运作状态,需求响应滞后、库存积压、供应商管理粗放等问题凸显[1]。数字化平台的普及为打破这一困境提供了技术可能,其中浪潮 ERP 作为企业资源规划的核心工具,可实现采购全流程的数字化记录与管控,而 BI 系统则能通过数据挖掘为采购决策提供智能支撑[2-3]。然而,当前多数企业仍存在“重技术部署、轻协同融合”的问题,数字化工具未能充分发挥供应链协同价值。基于此,本文从供应链协同视角切入,探索采购转型与数字化平台的融合逻辑与实施路径,为企业提升供应链整体效能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供应链协同下企业采购转型的现实困境与数字化诉求

(一)采购协同的核心痛点:从“分散化”到“断层化”的瓶颈

当前企业采购协同面临三重核心矛盾:一是信息协同断层,企业内部采购、生产、财务部门数据割裂,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实时数据交互通道,导致需求预测偏差较大,如制造企业因采购部门未及时获取生产计划调整信息,造成原材料积压;二是流程协同低效,采购申请、招标、签约、结算等环节仍依赖人工传递,审批流程冗余,且与供应商的订单响应、物流跟踪等流程脱节,平均采购周期较行业先进水平延长 20%-30% ;三是决策协同缺失,采购决策多依赖经验判断,缺乏 BI 系统等工具对采购成本、供应商绩效、市场价格波动等数据的整合分析,难以实现前瞻性决策。

(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诉求:从“工具应用”到“协同价值”的升级

企业采购数字化转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替代人工”阶段,呈现三大诉求:其一,平台一体化诉求,需打破 ERP、SCM、CRM 等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采购全链路数据的集中管控,浪潮 ERP 的“数据中台”功能已具备此类整合基础,但需进一步强化与外部供应商系统的对接能力;其二,决策智能化诉求,借助 BI 系统的多维度分析、可视化报表功能,将采购数据转化为决策依据,如通过 BI 分析供应商交付准时率、质量合格率等指标,优化供应商梯队建设;其三,生态协同化诉求,构建覆盖核心企业、供应商、物流商、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协同生态,实现需求、库存、资金等资源的共享调度,提升供应链整体韧性。

三、采购转型与数字化平台的三维融合路径构建

(一)技术筑基:构建“ERP+BI”双引擎协同平台架构

以浪潮 ERP 为核心基座,整合 BI 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搭建“基础层-能力层-应用层”三级协同平台。基础层依托浪潮 ERP 的云原生架构,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将采购需求、供应商信息、合同条款、物流数据等纳入数据中台,解决“数据孤岛”问题;能力层通过API 接口实现ERP 与BI 系统的深度集成,ERP 负责采购流程的数字化流转,如采购订单生成、发票匹配、付款结算等,BI 系统则同步抓取 ERP 数据,开展实时分析,例如通过 BI 构建“采购成本动态模型”,自动比对不同供应商的报价、物流成本、税负差异,生成最优采购方案;应用层开发多样化协同功能模块,如供应商门户模块,供应商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订单进度、提交物流信息,核心企业则通过 BI 仪表盘监控供应商履约情况,实现“流程流转+数据洞察”的同步推进[4]。

(二)流程再造:以“端到端”协同重构采购业务链路

基于数字化平台,打破部门与企业边界,重构“需求预测-供应商选择-订单执行-结算支付”全流程协同机制。在需求预测环节,通过 BI 系统整合 ERP 中的历史采购数据、生产部门的产能数据及市场需求数据,生成多场景预测报表,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通过平台实时调整需求计划,减少盲目采购;供应商选择环节,借助浪潮 ERP 的供应商管理模块建立动态评价体系,BI 系统自动抓取供应商的交付、质量、服务等数据,生成量化评分报告,辅助采购部门优化供应商准入与淘汰机制;订单执行环节,实现 ERP订单信息与物流系统、供应商生产系统的实时同步,通过 BI 可视化看板跟踪订单生产、发货、入库全流程,出现延迟风险时自动预警;结算支付环节,ERP 自动匹配采购订单、入库单、发票信息,BI 系统分析资金占用情况,联动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缩短付款周期。

(三)生态赋能:打造多主体共生的数字化协同生态

以核心企业的数字化平台为枢纽,向外延伸构建供应链协同生态。一方面,通过浪潮 ERP 的“伙伴协同”功能,向二级、三级供应商开放平台权限,实现需求信息的逐级传递,例如核心企业将生产计划同步至一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再通过平台将原材料需求传递至二级供应商,避免“牛鞭效应”;另一方面,整合 BI 系统的生态分析能力,建立“供应链韧性评估模型”,实时监测生态内各主体的库存水平、产能利用率、物流节点状态,当某一环节出现中断风险时,BI 系统自动推荐替代供应商或物流路线。此外,引入金融机构接入平台,基于 ERP 中的采购合同、发票数据,由 BI 系统评估交易真实性与信用风险,为中小企业供应商提供无抵押融资服务,缓解其资金压力。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供应链协同视角出发,提出“技术-流程-生态”三维融合路径,通过“ERP+BI”平台筑基、端到端流程再造、生态协同赋能,有效解决企业采购转型中的协同痛点。研究表明,数字化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工具的应用,更在于通过技术整合打破协同边界,实现供应链资源的优化配置。未来,随着 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采购数字化平台将向“智能协同”升级,BI 系统的预测能力将进一步强化,ERP 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为供应链协同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企业需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意识,以融合路径为指导,不断提升采购协同效能,增强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吉悦. 数字经济背景下茶企供应链数字化重构路径与策略[J]. 福建茶叶,2025,47(06):49-51.

[2] 刘继红 席志品.数智时代基于大集中 ERP 的财务共享转型实践[J].商业观察,2024, 10(19):94-97.

[3] 郑解元,杨嘉永,甘丽敏,等.利用 BI 决策支持系统开展集采药品临床使用监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07):750-752+768.

[4]肖海波.基于金蝶 ERP 系统的智能化供应链管理研究[J].2023(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