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调查及家庭与学校协同培养策略分析

作者

冯斌

福建省泰宁县第三中学 354400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快速期与心理发展关键期,身体可塑性强、习惯养成潜力大,是形成稳定体育锻炼习惯的 “ 黄金阶段” 。从终身体育理论看,这一时期的锻炼习惯对成年后健康生活方式构建影响深远。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进及体育中考改革深化,初中生体育锻炼重要性渐被认知,但实际锻炼仍存结构性不足。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教育理念、资源配置决定锻炼 “ 供给质量” ;家庭中家长的体育观念、行为示范影响锻炼习惯 “ 内化程度” [2]。当前家校常 “ 各自为战” ,缺乏协同机制,培养效果不佳。本文探索家校协同路径,具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概述

当前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呈现 “ 规律性不足、功利性突出、协同性薄弱” 特征。锻炼规律性上,受学业压力、时间管理影响,多数学生难建稳定锻炼节奏,仅少数达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且随年级升高锻炼持续性下降,初三因中考压力锻炼受挤压最显著。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毕业班学生常将学业目标置于锻炼之上,形成 “ 锻炼让位于学习” 的倾向 [1]。

锻炼内容与动机上,功利性明显。受体育中考影响,学生锻炼多集中于考试项目,忽视兴趣导向选择,部分学生对锻炼产生 “ 被动感” ,难形成长期兴趣。锻炼场所受家庭与学校设施限制,多集中于公共场所或校园,缺乏个性化空间,制约习惯丰富性;农村学校设施不足,锻炼项目多样性更受限制。

家校参与上,协同作用未发挥。学校层面,体育课程是锻炼主载体,但受 “ 重智育轻体育” 影响,部分学校课程被挤占、锻炼时间难保障;家庭层面,多数家长认可锻炼价值,但行动中优先文化课,对孩子锻炼指导陪伴不足,家庭体育成学校体育 “ 薄弱延伸” 。从家庭社会学视角看,家长参与不足削弱家庭支撑作用,也难形成代际示范 [2]。

三、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制约因素:理论与现实分析

3.1 学校层面:应试导向与教育理念偏差

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看,学校体育核心目标是 “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但应试背景下,部分学校将其窄化为 “ 提升中考体育分数” ,体育教学呈 “ 应试化” 。课程围绕考试项目展开,忽视非考项目对兴趣、体质的提升作用,违背 “ 兴趣驱动习惯” 的规律;评价仅以体能与技能测试为核心,未纳入锻炼习惯、参与态度等过程性指标,难引导 “ 长期锻炼”认知 [3]。从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看,学校体育资源分配不均加剧培养差距:主城区学校资源充足,能提供多样锻炼选择;乡镇与农村学校设施、师资匮乏,难满足基本锻炼需求,制约习惯养成 [1]。

3.2 家庭层面:观念误区与行为示范缺失

从家庭社会学理论看,家长观念与行为对孩子习惯有 “ 代际传递效应” ,但部分家长对体育锻炼认知存误区。家长误解 “ 锻炼与学习关系” ,认为锻炼占用学习时间、影响成绩,直接压缩孩子锻炼时间;对锻炼价值认知片面,仅关注 “ 增强体质” ,忽视其心理与社会价值,导致家庭体育缺乏持续动力。从社会学习理论看,家长自身锻炼习惯与参与度影响孩子选择。若家长无锻炼习惯,难言传身教树榜样,甚至传递 “ 锻炼不重要”的认知;家庭体育消费中,部分家庭重服装等物质消费,轻锻炼器材、活动等功能性消费,降低家庭锻炼可行性 [2]。

3.3 协同层面:机制缺失与目标不一致

从协同治理理论看,家校需联动形成 “ 教育合力” ,但当前协同机制缺失。沟通渠道不畅,学校无常态化锻炼反馈机制,家长难了解孩子在校锻炼情况,也难获家庭锻炼指导;家长也缺乏反馈途径,导致家庭锻炼与学校体育 “ 脱节” 。且家校目标偏差,学校侧重 “ 短期分数提升” ,家庭关注 “ 学业不受影响” ,均未以 “ 终身体育” 为核心,导致学生锻炼习惯缺乏持续动力 [3]。

四、家庭与学校协同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策略: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4.1 构建 “ 家校联动” 机制: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指导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 “ 多元主体通过制度化沟通协作实现共同目标” ,为家校协同提供框架。首先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学校通过 “ 体育家庭作业卡” “ 线上交流群” 传递教学计划、锻炼情况,收集家长反馈;家长主动沟通,反映孩子锻炼困难,形成 “ 学校指导 — 家庭实践 — 反馈调整”闭环。其次统一 “ 终身体育” 目标。学校转变理念,在中考训练中融入足球、篮球等兴趣项目,培养学生主动锻炼动力;家庭摒弃 “ 锻炼服务学习” 的短期观念,将家庭体育作为 “ 增进亲子关系” 的途径,让锻炼成家庭常态 [2]。

4.2 优化学校体育教学:以全面发展理论为支撑

全面发展理论要求学校体育兼顾 “ 体质、兴趣、习惯” 目标,需从三方面优化。教学内容上,平衡 “ 中考项目” 与 “ 兴趣项目” 比例,增设体育社团、趣味运动会,满足学生差异需求;教学中可引入游戏化理念,提升锻炼趣味性,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认知。评价上,构建 “ 过程性 + 结果性” 体系,将锻炼频率、参与态度等纳入评价,通过 “ 体育成长档案” 记录习惯变化。资源配置上,学校争取政府与社会支持,按标准补足场地器材,通过 “ 延长场馆开放、共享社区资源” 提高利用率;体育教师制定个性化锻炼方案,为家长提供家庭锻炼指导 [3]。

4.3 提升家庭参与能力: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核心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家长行为对孩子有 “ 潜移默化” 影响,提升家庭参与需转变家长观念与强化示范。通过家长学校、体育讲座等形式,普及锻炼多元价值,消除 “ 锻炼影响学习” 误区。家长需强化示范,每周固定 1-2 次家庭锻炼时间,与孩子共同参与;优化体育消费结构,增加锻炼器材、活动投入。同时关注孩子个体差异,按性别、兴趣选项目,避免 “ 强迫式” 锻炼 [2]。

五、结语

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其中学校与家庭的协同是核心关键。当前初中生锻炼习惯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学校教育理念的应试化偏差、家庭观念的认知误区及两者协同机制的缺失。从理论层面出发,以协同治理、全面发展、社会学习等理论为支撑,通过构建家校联动机制、优化学校体育教学、提升家庭参与能力,可有效破解这些问题,实现 “ 1+1>2′′ 的协同培养效果。未来,需进一步强化 “ 终身体育” 理念,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让体育锻炼内化为初中生的 “ 生活习惯” ,为其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桂荣.皖南山区农村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J]. 体育世界,2022 (6):104-106.

[2] 邢友国.增强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的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教育科学,2024 (7):20-23.

[3] 黄小琪.中考背景下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策略 [J]. 学周刊,2024 (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