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

作者

冉成英

湖北省建始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445300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明确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彰显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途径[1]。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精神财富,涵盖校史事迹、文化传统、精神理念等内容,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实践性高度契合。然而,当前部分学校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资源碎片化、与校园文化脱节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因此,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融合策略,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深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文化融入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一)校园文化资源的文本化转化

校园文化资源需经过系统梳理与文本化处理,才能成为符合语文教学需求的课程素材。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从校史档案中精选典型材料,将建校初期先贤筹办学校的历史文献编写成《凤凰山往事》系列读本,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重新组织,既保留史料真实性,又突出文学性与思想性,同时整理重要史实形成写作素材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地方特色史料。北京市八一中学则立足“ 红色学校” 传统,挖掘革命文化资源,开发《走进“ 红色经典” 》校本课程,精选反映革命先烈精神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本,使校园红色文化以可阅读、可赏析的文本形式融入语文教学。这种文本化转化,让零散的校园文化资源成为系统化的语文教学内容,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二)校园精神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契合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蕴含的价值观与语文课程“ 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一致。德化第一中学将“ 团结、文明、求是、进取” 的校风与“ 刻苦、好学、勤思、善问” 的学风融入校本课程设计,以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为主线开发《凤凰山文化读本》,使校园精神成为语文课程的思想内核。北京市八一中学在《来自孔子的智慧》校本课程中,结合学校“ 立德树人” 的办学理念,通过解读《论语》中“ 仁者爱人” 的思想,将传统文化与校园道德教育相结合,实现语文素养培养与校园精神传承的统一。二者的契合,让语文校本课程既具备学科教学功能,又承载校园文化育人使命。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一)依托校史文化开发专题校本课程

校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人物事迹与精神内涵,可作为语文校本课程的优质素材。德化第一中学选取创校时期陈其英校长坚持办学、新中国成立后石益校长带领师生克服困难的事迹,改编成人物特写与纪实散文,融入阅读教学,同时指导学生采访老教师,编写《德化一中教师群像》,培养学生观察与写作能力。在课程实施中,结合人教版教材“ 人物传记” 单元教学,让学生对比分析校史人物与教材人物的精神共性,撰写“ 校史人物评传” ,实现校史文化与教材内容的互补。这种专题课程开发,既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传承校史精神。

(二)利用校园文化场所开展情境教学

校园文化场所如读书公园、校史馆、图书馆等,是语文实践教学的天然课堂。德化第一中学以凤凰山读书公园为基地,开展“ 凤凰山读书计划” ,带领学生在古松下诵读《劝学》《师说》等经典篇目,在校史馆前朗读《老师,我忘不了您》,将阅读与校园景观相结合,让学生在环境浸润中感悟文本。北京市八一中学则利用校园剧场资源,在《话剧欣赏和表演》校本课程中,组织学生改编校史故事,结合人教版教材中《窦娥冤》《雷雨》等戏剧单元的教学,开展校园戏剧展演,学生在剧本创作、表演过程中,既提升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又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情境教学的开展,打破传统课堂界限,让语文学习更具实践性与趣味性。

(三)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课程形式

校园文化活动是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能实现“ 课内外联动”的教学效果。德化第一中学野草叶文学社在语文教师指导下,以“ 校园百年发展” 为主题举办诗会,学生创作现代诗并发表于《校友通讯》,同时深入陶瓷作坊,撰写反映工匠精神的散文,将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文学创作相结合[2]。北京市八一中学在“ 名著导读” 教学中,组织学生制作PPT宣讲校史相关书籍,开展“ 校史与名著知识竞赛” ,题目由学生自主设计,既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强化校园文化记忆。这些活动让语文校本课程从课堂延伸到校园生活,实现学科素养与校园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校园文化融入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构建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课程质量的关键。在评价内容上,兼顾语文能力与校园文化认知,如德化第一中学在学生作文评价中,既关注语言表达、结构逻辑,也考察校史素材的运用与校园精神的体现;北京市八一中学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结果性评价” 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结果性评价通过课程作业、成果展示等衡量学习效果,如《走进“ 红色经典” 》课程中,学生的读后感与红色主题演讲均纳入评价[3]。同时,参考新课程方案中“ 学业质量水平” 要求,将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纳入体系,编制校本化评价量表,确保评价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又体现校园文化特色。

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融合,是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彰显特色的重要路径。通过校园文化资源的文本化转化、专题课程开发、情境教学与活动创新,既能丰富语文校本课程内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又能深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校园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推动二者更高效融合,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欣荣.课程校本化:概念和实施上的厘清——以高中语文课程为例[J].江苏教育,2024(10):30-33.

[2]毛萍萍.校史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育人策略探微[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5(06):208-210.

[3]王建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初探[J].语文教学研究,2010(09):41-45.

本文是“ 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ZJZA2023023 课题题目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