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作者

焦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0007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①作为信息技术的高阶迭代,数字技术正逐步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新角逐点,推动着社会变革与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②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顺应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助推自身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实效。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具备的数据分析、革新重组、智能决策等功能,为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 大思政” 育人模式构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可能。

(一)数字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精准化发展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需要。数字技术通过智能算法多元化掌握大学生思想与行为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搭建起全景式大学生“ 数字画像” 模型,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二)数字技术的革新重组功能有助于“ 大思政” 育人模式构建

“ 大思政” 育人模式的构建,要求搭建多元化教育组织体系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参与。数字技术恰好能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组织架构,推动高校相关部门革新重组,突破原有部门的时空界限——这不仅能扩大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覆盖面、提升工作效能,还能促进数据信息优势互补与教学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强化“ 大思政” 全员育人效果。此外,数字技术还可为高校搭建网络“ 大思政” 育人平台,汇聚家庭、学校、社会三大主体,并提供丰富教学资源,为全员育人提供有力支撑。

(三)数字技术的智能化决策功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估与优化,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数字技术的智能化决策功能,能够构建动态化、多维度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人们的活动信息作为数据被收集起来,经过整合、计算、优化,重新反馈到现实世界,为未来更为有效的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①数字技术能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决策支持系统,有助于强化实时性监测、动态性评估的教育决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 信息茧房”

会引发认知偏差,增加意识形态风险;学生的“ 技术依赖” 会减少师生互

动,师生情感被分化;“ 数据孤岛” 会制约数据挖掘,降低协同育人效果。(一)“ 信息茧房” 会引发学生认知偏差,增加意识形态风险

在数字化时代,个体为减轻信息过载带来的认知负荷,通常会根据自我偏好筛选所需信息,长此以往,个体会被同质化信息所束缚,形成“ 信息茧房” ,影响自身价值观的发展。信息茧房” 由个体信息筛选偏好与算法定向推送共同催生,会带来三大核心问题:算法基于浏览记录推送信息,不断强化用户既有偏好以加剧认知偏差;平台受“ 流量至上” 思维驱使,借数字媒体特性传播无营养低级内容,进而扭曲用户价值判断;同时,当前数字技术工具属性强于价值属性,难以甄别信息价值,还会增加不良意识形态传播的风险。

(二)“ 技术依赖” 会减少师生有效互动,分化师生深厚情感

随着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形式等方面应用的普及,“ 技术依赖” 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消解了师生间的深厚感情。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价值引领的过程,师生

之间的面对面互动、情感共鸣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然而,数字技术的过度应用易导致“ 技术依赖” ,使思政教育过程逐渐脱离“ 人” 的核心。

(三)“ 数据孤岛” 会制约数据深度挖掘,导致协同育人困境

思政教育各育人主体因经济利益、政治利益、隐私保护等因素,数字资源流通共享不足,形成“ 数据孤岛” ,既制约数据整合与深度挖掘,也影响协同育人效果,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思政数据来源广却标准不一、功能不关联,加大整合分析难度,难实现深度挖掘;二是阻碍了思政数字育人平台的搭建。现阶段能驾驭数字技术又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虽有海量数据资源却无法盘活,数据潜力难以充分释放” ①,各数据之间相对独立,这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

三、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面对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可从提升数字素养、建设数字基座、构建数字育人平台等方面着手,优化数字技术赋能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路径,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一)提升数字素养,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立足这一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转变思维,提升数字素养。这样才能有效破除“ 信息茧房” 的束缚,真正激发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字素养。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②二是重视培育和提升受教育者的数字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好引领,帮助大学生提升数字能力,促使其在虚实融合的世界中保持主体意识。

(二)夯实数字基座,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支撑体系

加快推进数字基座建设旨在深化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构建数据融通、智能联结的高校数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从根本上破解“ 数据孤岛” 及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从三方面推进:在顶层设计上,由国家层面进行科学系统规划,为数字基座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与方向指引;在硬件基建上,推动5G 网络校园全覆盖,并结合思政教育及师生需求研发、升级相关学习设备;在安全保障上,将数字伦理安全列为关键任务,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与保密性。

(三)构建数字育人平台,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合力

构建一体化数字育人平台是实现“ 大思政” 格局的核心路径,其关键在于整合教学、管理、实践、评估功能形成“ 一站式” 服务体系:教学上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授课、互动与辅导;实践上链接外部资源,提供虚拟与线下实践服务;评估上通过多维度模型监测效果、支撑决策。最终,该平台可打破时空局限与部门壁垒,凝聚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育人力量,推动数字技术全方位、深层次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①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① 王天夫.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与社会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21① 蔡路.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1).

②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 年 3 月18 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③ 申小蓉,高盛楠.数字化赋能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