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手工钩编课程融入中职数学制图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陈赛红

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职课程体系正在从“ 技能本位” 向“ 素养本位” 逐步转变。特别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与创造性,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在此背景下,数学制图作为中职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承载着数学理论知识的转化功能,也关系到学生未来职业技能的基本构建。然而,传统制图课程往往以板书讲解和纸面绘图为主,教学过程缺乏互动与趣味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特别是在女生占比较高的专业中,制图课程的抽象性和技术性更容易形成教学盲点。为此,探索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实践体验、促进思维转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工钩编与数学制图的逻辑关联及教学契合点分析

从数学制图的基本内容来看,课程涉及几何图形的绘制、图样的结构分析、正投影原理的应用以及三视图与轴测图的构建等内容,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图形理解能力。而手工钩编在设计图样、安排钩针走线、调配色彩构图时,需要制作者精确掌握图案的几何规律及其构造逻辑,因此,两者在本质上具有极强的逻辑关联。具体而言,钩编中的编织单元对应制图中的基本图形;钩编的拼接规律与制图中的图形组合法则类似;钩编过程的计数、对称和重复正是数学中的函数、等差序列与图案填充的真实体现。此外,钩编对图案的空间重建能力正是对学生三维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制图所需的空间还原能力高度契合。

将钩编融入制图教学,不是简单的美术插花,而是通过数学结构的提取与还原,将静态图纸转换为动态结构,实现“ 以技促学、以创启智” 的教育目标。教学中可安排学生根据指定图样进行钩编任务,在动手过程中理解制图原理,通过钩编结构理解三视图之间的转换关系,并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比例与测量的精确性。例如,在讲授等距投影时,引导学生使用钩编技术构造简单几何体,如立方体、棱柱等,不仅增强了抽象概念的具体化,也使学生在亲手构建中获得成就感与审美体验,从而提升学习动力。

二、钩编课程在制图教学中的实践设计与实施策略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将钩编内容合理融入数学制图课程,必须在课前充分做好教学设计,确保内容匹配、层次合理、任务清晰。首先,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明确该课程模块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例如,知识目标侧重于掌握图形结构、投影关系与图纸规范;技能目标则关注钩编基本技巧与图案还原能力;素养目标则强调审美意识、工匠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应将钩编任务设计与制图内容一一对应,如立体图形构建、图样等分设计、对称图案识别等内容均可与钩编任务结合,在教学环节中有机嵌入。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以任务驱动为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钩编图案,根据制图原理进行构图设计,随后开展钩织操作,最后完成图案再现与图纸还原的任务链条。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与评价作用,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型演示、小组协作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感与创造性。同时,为增强教学的多样性与互动性,可组织钩编成果展示与课程小展评,在全班范围内开展交流分享,既体现学生作品的实用价值,也增强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

三、教学实践中的成效与学生反馈分析

在若干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在学校在电子商务与服装设计专业中开展了以“ 钩编 + 制图” 为主题的融合式课程模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首先,在学习兴趣方面,钩编活动显著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制图的参与度和兴趣度,特别是女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课堂氛围明显改善。学生普遍认为,钩编让制图不再枯燥,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其次,在技能提升方面,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锻炼了空间构造能力、精细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对图样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能力显著提升。教学结果显示,学生在图形识别、空间还原与图纸转换等关键节点的错误率明显下降,学习成效稳步提高。

学生反馈中也反映出该课程设置增强了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一些学生在展示作品过程中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与结构逻辑,表现出较强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手工钩编的“ 慢工细活” 训练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专注、细致、耐心的职业素养,这对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因此,从综合素养和核心技能的角度来看,手工钩编课程的融入不仅是一次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职业能力培育的有效探索。

四、存在问题与优化路径分析

尽管手工钩编与数学制图的融合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优化。首先,课程实施依赖教师的多学科素养,目前中职教师普遍在专业技能与艺术技能之间存在差距,缺乏跨学科课程整合与引导的能力。其次,课程资源较为匮乏,钩编所需材料、图样设计、教学视频等尚不成体系,需要教师自行搜集制作,增加了工作负担。再次,在课程评价上,如何科学平衡技能操作与知识掌握之间的比重,也是当前课程建设中的难点。

为此,今后的教学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升教师在跨学科教学设计、艺术技能应用与数字资源开发方面的能力,建立多元协作的教学团队;二是建设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库,集中整理典型案例、钩编图样、视频教学等素材,降低教学门槛;三是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在强调操作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总结和创意表达,使评价更具全面性与引导性;四是推动家校社协同合作,将钩编成果与职业实践、文化活动结合,拓展课程外延价值。

五、结语

将手工钩编课程融入中职数学制图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更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尝试。通过这种跨学科、综合性的教学实践,学生能够在真实操作中加深对数学原理的理解,提高空间想象与绘图能力,增强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培育出良好的审美素养与工匠精神。未来在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将更多具有文化性、实践性与美育价值的元素引入基础课程,是提升中职教育内涵、推动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关键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娟群.信息化技术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以“ 圆锥与圆柱的体积的比” 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12):17-19.

[2]迟焕书.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效果[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23):93-95.

[3]郑景育.新课标背景下研究性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3):10-13.

[4]严凯.“ 双新” 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研究及实践案例分析[J].科学咨询,2024,(13):23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