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体育 “三维联动” 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石宏根 石宏根 韩宏艳 袁文晓
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 惠州市第八中学龙丰校区(初中部) 深圳市坪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
1.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 516081; 2.惠州市第八中学龙丰校区(初中部) 516003; 3.深圳市坪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 518118
一、引言:模式构建的时代诉求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初中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价值观塑造的敏感期,体育教育不仅关乎体魄强健,更是涵养品德、磨砺意志、培育健全人格的核心路径。然而,当前初中体育育人实践常面临困境:育人目标与课程教学脱节,体育活动碎片化缺乏体系支撑,文化育人意识淡薄,资源整合不足导致育人效能分散。破解这些难题,亟需构建一套系统化、可操作、可持续的体育育人开展模式。本研究旨在探索并论证“三维联动”模式的科学性与实践性,为深化初中体育育人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二、“三维联动”育人模式的理论内涵与架构
“三维联动”模式以系统论、全人教育理论及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育人要素的结构性整合与动态协同。其核心架构包含三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维度:
1. 课堂精教:育人的主阵地与根基
定位:作为国家课程实施的核心载体,承担系统传授知识技能、渗透价值观念的基础性任务。
核心策略:
目标融合:在运动技能、健康知识教学目标中,明确嵌入意志品质(坚持、拼搏)、道德规范(尊重、公平)、社会适应(合作、沟通)等育人目标。
内容深挖:深度剖析教材蕴含的育人元素(如田径中的坚持、球类中的协作、体操中的勇敢),设计蕴含育人因子的教学情境与练习手段。
过程浸润:教师以身作则示范体育精神,在组织管理(如队列要求)、练习指导(如鼓励互助)、评价反馈(如肯定努力)全环节渗透育人要求。
2. 活动强练:育人的实践场与延伸链
定位:是课堂的延伸与深化,提供技能应用、习惯养成、精神磨砺的广阔平台,强调“做中学”、“练中悟”。
核心载体:
常态化活动:高质量落实每日大课间体育活动(如特色跑操、分项活动),确保锻炼时间与强度,培养坚持习惯。
竞技性活动:系统组织班级联赛(篮球、足球、跳绳等)、校运会、趣味运动会,在对抗与竞争中强化规则意识、拼搏精神、抗挫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社团/俱乐部活动:支持篮球社、足球社、武术队等学生体育社团自主运行,提供特长发展空间,培养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与团队归属感。
展示性活动:举办体育艺术节、单项吉尼斯挑战、运动技能展示等,搭建成功体验平台,增强自信心与表现力。
3. 文化浸润:育人的氛围网与价值场
定位:营造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环境熏陶、榜样引领、制度保障,实现价值观念的深度内化。
实现路径:
物质文化显性化:优化运动场地设施环境,设置体育名人名言墙、冠军校友风采榜、体育精神主题宣传栏、校园体育荣誉殿堂;利用电子屏、广播站、公众号传播体育资讯与正能量故事。
制度文化规范化:建立公平、透明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组织、评优表彰(如“体育之星”、“拼搏之星”、“进步之星”)制度,强化规则至上、公平竞争的价值导向。
精神文化立体化:定期开展体育精神主题班会、专题讲座(邀请优秀运动员)、观看励志体育影片、组织体育精神征文/演讲比赛,深度诠释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联动”机制:三个维度并非孤立运行,而是通过目标同向、内容衔接、资源共享、评价互促实现紧密联动。例如,课堂学习的篮球技战术在课外联赛中得到应用和检验;联赛中涌现的优秀团队或个人成为文化宣传的榜样;文化氛围营造的拼搏精神又反哺课堂学习与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三维联动”模式的实践策略与保障
1. 顶层设计与统筹管理:
学校层面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将“三维联动”育人模式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德育工作体系。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教导处、德育处、体育组、年级组、班主任)职责分工与协同机制。
2. 课程活动一体化设计: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纲,统筹规划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内容,确保与课外活动项目、文化主题的关联性。
建立“课堂-大课间-社团-竞赛”的进阶式活动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3. 师资队伍赋能:
加强体育教师育人理念与能力培训,提升其挖掘教材育人元素、设计育人情境、组织育人活动、运用育人评价的能力。
明确班主任在组织班级体育活动、营造班级体育文化、关注学生体育表现中的职责,加强体、育(德育)教师协作。
4. 资源整合与条件保障:
持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条件,确保安全、充足、多样。
保障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支持竞赛组织、社团发展、文化建设。
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如体校、俱乐部、社区场地、优秀运动员)。
5. 评价激励导向: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态度、规则遵守、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育人表现纳入体育学业评价(过程性评价为主),与“三好学生”等评优挂钩。
设立专项表彰:如“体育道德风尚奖”、“最佳团队奖”、“拼搏进步奖”等对在模式实施中成效显著的教师、班级予以表彰。
四、结语
初中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系统、可持续的开展模式。“三维联动”模式通过整合课堂教学的系统性、课外活动的实践性、文化氛围的浸润性,实现了体育知识技能传授、行为习惯养成与价值观念塑造的有机统一,有效破解了育人目标碎片化、路径单一化、效果表面化的难题。该模式强调顶层设计、机制保障与全员参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模式运行中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不同校情下的适应性调整以及长效评价机制的完善,持续推动初中体育育人工作走深走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健康与人格基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提供政策依据与目标指引)2. 潘绍伟, 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奠定理论基础,阐述体育育人价值)3. 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9.(探讨教学模式创新,包含活动育人思想)4. 王慧琳. 新时代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J]. 体育学刊, 2022, 29(01): 88-93.(聚焦育人路径,提供现实问题分析)5. 姚蕾.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8,41(07): 76-82.(研究课程与活动、文化结合的实施模式)6. 刘昕. 体育课程育人:价值、困境与路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45(10): 1-8.(分析育人困境,提出整合性路径,支持三维思路)7. 李林, 周登嵩. 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 体育文化导刊,2015(06): 126-129.(为文化浸润维度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