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历史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张童

昆山市张浦镇良渚实验学校 江苏昆山 215300

一、引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传统以纸笔测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无法全面捕捉其在探究、思考、表达等环节的成长轨迹。初中历史教材涵盖古代亚非文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二战后世界变化等丰富内容,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多元场景。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因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与可操作的工具,导致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基于此,本文聚焦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研究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方法,助力将评价融入教学各环节,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二、初中历史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锚定素养目标,明确评价导向

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需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抽象的素养目标细化为具体、可观察的评价指标,确保评价与“立德树人”及素养培育目标保持一致。教师需结合教材单元主题与课时内容,明确每阶段需重点评价的素养维度,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以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为例,单元主题涵盖基督教兴起、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等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聚焦“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据此细化评价指标:时空观念方面,关注“能否准确将法兰克王国建立、大学兴起等事件对应到时间轴,并说明其空间分布特征”;历史解释方面,侧重“能否结合庄园土地构成、城市自治文件等史料,分析封建时代欧洲社会结构的特点”。通过将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指标,让评价有明确导向,避免评价与教学目标脱节。

(二)设计多元维度,覆盖学习全程

过程性评价需突破“单一知识评价”的局限,设计涵盖知识掌握、探究能力、合作表现、情感态度等多元维度的评价框架,全面反映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综合表现。各维度需设置分层级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清晰了解努力方向。

围绕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设计四元评价维度:知识维度,评价“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事件背景、经过、影响的掌握程度”;探究维度,考察“能否自主搜集《权利法案》《独立宣言》等史料,并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合作维度,关注“在小组讨论‘比较英法美革命异同’时的参与度、沟通能力与贡献度”;情感维度,侧重“是否形成对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的正确认知”。每个维度分为“优秀、良好、达标、待改进”四个层级,如探究维度“优秀”标准为“能独立筛选史料并提出创新性问题”,“达标”标准为“能在指导下搜集史料并完成问题分析”。

三、初中历史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课堂即时评价:捕捉动态表现

课堂是过程性评价的主阵地,教师需在讲授、探究、讨论等环节进行即时评价,通过口头反馈、符号记录等方式,及时肯定学生亮点,指出不足,引导其调整学习状态。即时评价需聚焦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即时表现,避免泛泛而谈。

在“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一课的课堂讨论中,当学生提出“雅典民主政治只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并非真正的全民民主”时,教师即时评价:“你能结合教材中雅典公民的范围这一细节,辩证分析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体现了很好的历史解释能力,若能补充具体史料支撑会更完善。”当学生混淆希腊城邦与亚历山大帝国的时间顺序时,教师不直接否定,而是引导:“请对照教材时间轴再梳理一遍,看看两者兴起的先后关系,相信你能发现问题所在。”通过针对性的即时评价,既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又帮助其及时修正认知偏差。

(二)单元阶段性评价:整合过程成果

单元结束后,需整合课堂即时评价记录、档案袋成果、学生自评互评等信息,进行阶段性评价,分析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成长与不足,为后续教学调整与学生学习改进提供依据。阶段性评价可采用“教师点评+学生反思”的形式开展。

在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学习结束后,教师整合各课时评价数据,对学生表现进行总结:“多数同学能准确绘制日本大化改新与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时间轴(时空观念达标),但在分析‘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建立的关系’时,史料运用能力不足(史料实证待改进)。”随后组织学生结合档案袋中的成果反思:“本单元中我最满意的是自己绘制的新罗与唐朝交流示意图,不足是史料分析时容易忽略背景信息,下次会多结合教材背景解读史料。”通过阶段性评价,让学生清晰自身成长轨迹,明确改进方向。

(三)学期综合性评价:构建成长画像

学期末需基于课堂与单元评价结果,结合终结性测试,为学生构建全面的成长画像,既呈现知识掌握情况,又突出素养发展的进步,避免以单一测试成绩定论。综合性评价需以“发展性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其纵向进步而非横向比较。

学期末为学生生成“历史学习成长报告”,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知识掌握曲线,呈现各单元知识测试成绩的变化,如“从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的 65 分到第七单元工业革命的 85 分,知识掌握程度显著提升”;二是素养发展雷达图,标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维度的进步,如“史料实证从‘待改进’提升至‘良好’”;三是教师寄语与未来建议,如“建议下学期重点提升历史论述的逻辑表达能力,可多尝试撰写简短的历史小评论”。通过成长画像,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后续学习动力。

四、结语

初中历史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实现“以评促学”的重要举措。通过锚定素养目标明确导向、设计多元维度覆盖全程、开发多样工具保障落地,再依托课堂、单元、学期三个阶段的实践路径,能让评价真正融入历史教学各环节,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娇阳.过程性评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24.

[2]姚鑫强.初中历史学业评价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