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质量的策略研究

作者

张华兆

阿克萨拉依乡小学 848100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教育的重心逐步从“教书”向“育人”转变,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其管理行为不仅仅是维持班级秩序,更是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现实中,许多班主任仍困于日常事务性管理,忽视了教育本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导致班级管理效果不佳。当前阶段,提升班主任的管理质量,必须从理念转变、学生为本和协同联动三个关键维度着手,进而构建高效、科学、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体系。

一、优化班主任管理理念,增强教育引领力

(一)更新管理思维,实现从“管理”到“引导”

在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中,“严格要求”和“命令执行”往往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虽然在维持纪律方面具有一定成效,但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内在驱动力,反而容易形成“被动服从”的班级文化。新时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应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心理变化和成长路径。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班级事务共议机制,让学生参与班规制定、活动筹备等过程,从而提升其责任感和参与度。班主任要善于从管理事务中抽身,扮演“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角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向引导。

(二)强化班主任专业素养,提升管理科学性

管理理念的转变必须以专业能力为支撑。班主任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掌握学生发展心理学、教育法学、人际沟通技巧等跨学科知识,以便科学应对管理中出现的各类复杂问题。当前,很多学校虽设有班主任培训,但培训内容多以经验分享为主,缺乏系统化理论支持。为此,应推动学校构建科学、系统的班主任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参加专题研修、案例分析、教育写作等活动,不断反思与提升自我。同时,班主任还应注重日常积累,记录班级管理中的典型问题和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管理“成长档案”,从中总结规律,提升工作策略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二、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构建和谐班级氛围

(一)建立健全学生评价机制,注重个性发展

传统评价体系多聚焦于学业成绩,这种单一导向容易忽视学生在品德、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优势与潜能。要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就必须重构学生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应以成长为导向,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合作能力、劳动习惯、创新精神等纳入评价体系,促使学生从多维角度看待自我。具体可通过成长记录手册、学生自评互评、同伴激励机制等方式,提升评价的多元性与人本性。同时,班主任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既不盲目拔高,也不轻易放弃,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的育人理念。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温暖支持环境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学习动力与人际行为,尤其是在初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冲突、自我认同等多重挑战。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主动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引导。日常中可通过设立心理信箱、开展“主题班会”“心理健康周”“角色互换”等活动,营造接纳理解、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此外,对于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应协调心理教师、年级组、家庭等多方资源,建立支持网络,确保干预过程的连续性和专业性。班主任自身也需具备基本的心理识别和干预能力,在问题初现时能够及时应对,有效避免恶化。

三、创新家校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一)畅通沟通渠道,构建家校互信关系

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决定了班级管理的边界延展与资源联动。现实中,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缺乏了解,沟通方式不当或配合度不高,影响了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提升管理质量,班主任要转变“通知式”沟通方式,增强沟通的互动性和建设性。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班级通讯、建立家校联系册或使用数字平台(如微信群、钉钉班级群)等形式,实现信息互通与情感交流的双重目标。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应多用“肯定 + 建议”的表达模式,增强家庭的教育信心,避免“贴标签”“一刀切”等消极评价引发家校对立,营造家校协同的良性氛围。

(二)开展家校共育活动,拓展教育资源

学校教育资源有限,而家庭拥有丰富的生活、职业、文化资源,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补充力量。班主任应积极策划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活动,如家长进课堂、亲子阅读计划、家庭劳动展示、职业讲坛等,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家长理解教师工作,增强教育合力。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比重上升,家校双方应围绕“共识—共建—共育”路径,协同构建学生成长生态链。班主任还可引导家长参与班级志愿服务或特色项目建设,提升家长的教育参与度,使班级管理真正由“班主任一人唱独角戏”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总结: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质量,不仅是对教师管理能力的考验,更是学校教育理念与体制运行的集中体现。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班主任必须主动更新管理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价值观;同时重视学生个体成长,加强心理关怀和综合评价;此外还要打破家校壁垒,构建协同共育的支持体系。唯有多维发力,才能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科学化、人文化和系统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乔金丽. 小学新任班主任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河北大学,2024. DOI:10.27103/d.cnki.ghebu.2024.000289.

[2]闫晓东,李晓蓉. 落实德育,提升小学班主任管理质量 [J]. 新课程,2022, (38): 228-229.

[3]屈飞飞. 小学学校管理中家校合作质量提升的策略研究[D].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22. DOI:10.27815/d.cnki.gxawd.202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