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优化策略研究
华东霏
沈阳欣荣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身份证号码:211422199806290010
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环保的建筑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装配式建筑通过标准化生产预制构件,并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从而大幅提高了施工速度和质量,同时降低了对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需求 。然而,尽管装配式建筑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有效控制其工程造价却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方式在成本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设计费用、材料费用、生产加工费用、运输安装费用、现场安装调试费用以及管理费用等都是装配式建筑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部分费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使得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优化控制变得尤为复杂。
1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要性
① 造价管理对成本控制的核心价值,装配式建筑的特殊性在于其“生产-运输-装配”的工业化流程,这要求造价管理必须建立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体系。在预制构件生产阶段,通过参数化设计优化构件尺寸与配筋方案,可显著降低材料损耗。某一线城市装配式住宅项目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模拟预制过程,将窗框预埋误差控制在 3mm 以内,使后期修补成本下降 42‰ 。运输环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动态路径规划系统,结合构件重量与道路限高数据,优化车辆配载方案,使运输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 18‰ 。安装阶段推行“模块化吊装”工艺,通过三维扫描预演装配流程,使现场吊装效率提升 35% ,机械台班费用减少 27‰ 。 ② 质量成本效益的动态平衡机制,造价管理并非简单压降成本,而是建立质量成本效益函数。深圳某超高层装配式办公楼项目采用“质量成本双控模型”,在预制柱生产成本中设置 3% 作为质量储备金。通过引入红外热像检测等先进技术,将构件垂直度偏差控制在 H/1000 以内(H 为构件高度),虽然单次检测成本增加 1.2 万元/批次,但避免了后期可能产生的 240 万元结构加固费用。该案例表明,合理的质量投入能产生50 倍以上的损失规避效益,印证了“预防性质量投入是最高效的成本节约”的管理定律。 ③ 资源效率提升的系统性路径,造价管理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绿色建造目标。在构件生产环节,采用“余料数字化管理”系统,将生产废料转化率从 68% 提升至 83‰ 。运输过程引入碳足迹追踪系统,通过多式联运减少 35% 的碳排放。装配现场应用建筑垃圾再生技术,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92% ,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塔吊使用,使机械闲置率下降 45% ,能源消耗降低 28‰ 。这些实践印证了资源效率提升带来的“三重效益”:直接成本节约、环境效益增值、社会效益提升。 ④ 价值工程的创新应用维度,造价管理正在向价值创造转型。广州某装配式医院项目采用“功能成本分析法”,对预制墙体进行可拆卸式设计,使后期改造成本降低 60‰ 。通过引入铝合金模板循环系统,使模板周转率从60 次提升至120 次,摊销成本下降 48‰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装配式建筑的造价管理已进入“技术-经济-环境”多维优化阶段,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成本控制,更在于通过系统化协同创造新的价值空间。
2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优化策略
2.1 设计阶段优化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是实现工程造价优化的基础环节。通过对构件尺寸、连接节点、预留预埋件等关键要素进行标准化设计,可提高构件生产效率,降低模具成本。深化设计过程中,采用全装配混凝土框架体系,严格执行装配式建筑设计规范,将建筑、结构、设备等专业进行统一协调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构件截面尺寸、配筋方式、连接节点等进行优化,减少构件种类,提高构件通用性。科学规划运输路线,合理选择运输车辆。采用专用运输架具,提高构件装载效率,保护构件运输安全。制定详细的构件运输计划,与施工进度紧密衔接,避免因供应不及时造成的施工延误。建立构件到场验收制度,严格控制构件装卸环节的质量管理。优化构件堆场布局,减少二次搬运,降低场内周转成本。根据施工工序需求,制定构件进场计划,实现构件供应与安装的无缝对接,降低仓储成本。运用CPM 关键路线法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施工阶段的里程碑节点。通过BIM 技术和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施工进度,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建立健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降低安全事故风险,确保施工现场有序运行。
2.2 生产阶段的造价优化
生产阶段是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一是实现构件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构件的固定成本分摊,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合理规划生产计划,根据项目进度需求统筹安排构件生产,避免因生产过剩或短缺导致的库存成本增加或工期延误。二是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优化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构件生产的精度和合格率,减少废品率和返工成本。例如,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减少人工操作误差,提升生产效率。此外,加强原材料成本控制,通过集中采购、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方式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同时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消耗,减少浪费。三是注重构件的轻量化设计与生产。在保证构件强度和性能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构件截面形式、采用轻质高强材料等方式减轻构件重量,降低运输成本和安装难度。例如,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钢材等材料,在减少构件自重的同时,提升其力学性能。
2.3 施工阶段的造价优化
施工阶段的造价优化应围绕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展开。首先,合理规划施工组织方案。根据构件的运输顺序和现场安装需求,制定科学的施工进度计划,避免因工序衔接不当导致的窝工现象。同时,优化施工现场布置,合理设置构件堆放场地,减少构件二次搬运成本。其次,提高构件安装效率。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装配式构件的安装工艺和技术要求,减少安装过程中的失误和返工。引入先进的安装设备,如起重机、专用吊装工具等,提高安装速度和精度。此外,利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规划构件安装顺序和吊装路径,避免安装过程中的碰撞和干扰,缩短施工周期。再次,加强施工现场的成本管控。严格控制施工机械的使用成本,合理安排机械租赁和使用时间,提高机械利用率。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准确核算构件的领用和消耗情况,避免构件损坏和丢失。同时,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维修和返工成本。
结语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创新的建筑形式,在提升施工效率、降低环境影响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其造价控制涉及多个复杂环节,需要从设计管理优化、成本监控强化到项目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行综合考量。通过采用集成项目交付模式、精细化管理和持续改进机制,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实现造价控制目标。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如 BIM 和大数据分析等工具,不仅能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装配式建筑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建筑业向更加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雯瑛.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J]. 中国水泥, 2024, (11): 91-93.
[2] 文靖. 装配式住宅建筑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管理分析[J]. 居舍,2024, (31): 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