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核电管道施工进度动态监控与多维度协同管理策略
王洪湘 马永超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本研究提出的动态监控与多维度协同策略,通过融合物联网、BIM、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了对管道施工全过程的把控。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该研究对我国核电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示范意义,为“核电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华龙一号管道施工特性分析
(一)技术特征
华龙一号核电管道系统因其高安全性要求与模块化施工特点,呈现出显著的技术复杂性。主管道采用窄间隙自动焊工艺,焊接坡口间隙要严格控制在6±0.5mm 以内,且要在受限空间内完成多层多道焊,单道焊口耗时较传统工艺增加三成以上,成为进度主要路径上的“卡脖子”环节;管道布局高度密集,核岛安全壳内管道与电气桥架、通风系统及土建结构的空间交叉率高达六成,BIM模型显示平均每20 米管道存在 1 处硬碰撞风险,施工顺序的微小调整可能引发连锁延误;材料特殊性进一步加剧技术难度,核级管道要满足RCC-M 标准中的严苛性能指标,工艺停顿将直接拖累整体进度,这要求施工过程必须保持高度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模块化施工是华龙一号核电管道系统的重要特征,其带来的并行作业需求,使得管道预制与现场安装的时空匹配精度需达到毫米级。
(二)管理难点
华龙一号管道施工的管理挑战集中体现在多接口协同与核质保要求的双重压力下。核级管道的质检停工点密度远超常规工程,仅一回路主管道就需经历21 道无损检测节点,每次RT 检测导致的工序中断平均延滞12-36 小时,而质检结果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打乱资源调度计划;多国供应链的异步性构成另一重障碍,以蒸汽发生器与主管道的接口为例,法国供应商提供的波动管法兰与国产主管道的匹配调试曾导致关键路径延误 17 天,暴露出标准转化与制造公差累积的隐性风险;人力配置的刚性约束同样突出,持证焊工要同时满足核级资质与窄间隙焊专项考核,单机组峰值期需求达85 人,但实际可用人员常不足60 人,迫使采用“三班倒”连续作业,进而引发疲劳作业导致的工艺稳定性下降;模块化施工要求管道预制进度必须与土建施工“零时差”对接,但现场数据显示,混凝土养护周期波动会使管道安装起始时间产生±9 天的浮动,传统进度管理工具难以动态响应此类变量,亟需建立弹性更强的监控体系。
二、动态进度监控体系构建
(一)技术框架
华龙一号管道施工的动态进度监控体系采用四层智能化架构,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数据采集层:物联网驱动的实时数据获取。数据采集层依托物联网技术,在焊口、吊装点和质检节点部署RFID 标签与激光测距传感器,实时捕获焊接电流、管道对中偏差等 107 类工艺参数,单日数据吞吐量超 12GB,并通过 5G 专网实现毫秒级传输至云端数据库。
传输层:边缘计算与中心服务器协同保障实时性。传输层采用边缘计算与中心服务器协同模式,如在福清项目应用中,关键数据本地预处理耗时控制在 3秒内,有效规避网络延迟对实时性的影响。
分析层:智能解算与可视化呈现。分析层搭载自主研发的进度偏差解算引擎,结合BIM 模型轻量化技术,将海量施工数据映射为三维可视化的进度热力图。
应用层:多平台支持与快速决策响应。应用层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推送定制化预警信息,支持PC 端、平板及AR 眼镜多平台访问,现场工程师可随时调取管道焊接序列调整建议,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低于2 秒,大幅缩短决策链长度。
(二)预警机制
预警系统采用分级响应策略,其阈值设置严格参照ASME NQA-1 标准的质量控制要求。
红色预警触发于关键路径偏差超过 7 天或核级焊缝一次合格率低于 96% ,此时系统自动冻结相关工序许可启动总部级应急会议,如漳州项目曾因主管道坡口缺陷触发该机制,避免后续 15 天的连锁延误,保障项目关键节点不受严重影
响;
黄色预警对应3-7 天的进度偏离,触发后推送优化方案至施工班组,典型措施包括增加夜班焊工或启用预备模块,数据分析显示此类干预平均可挽回4.2 个有效工作日,有效减少进度延误,保障项目稳步推进;
蓝色预警则针对潜在风险,系统可以提前调整资源分配预案,预警信息通过三色指示灯塔实现施工现场全覆盖,结合声光报警与手机震动提示,保证5 分钟内全员响应,同时所有预警事件自动生成知识库案例,为后续项目提供经验学习样本。
三、多维度协同管理模型
(一)组织维度
华龙一号管道施工的组织协同聚焦于打破传统层级壁垒,构建业主-总包-供应商三级联动的敏捷管理体系:一是,采用一体化项目管理团队模式,对会议机制进行革新,将常规月度协调会升级为每日 15 分钟的站会机制,通过标准化问题清单压缩决策周期,如福清5 号机组应用显示该模式使接口问题平均解决时间从 72 小时降至9 小时;二是,针对多国供应商协作难题,建立基于区块链的进度存证系统,所有设备交付承诺、质检报告及变更指令上链存管,如法国某主泵供应商延迟交付事件中,系统自动触发违约金计算并推送替代方案,挽回关键路径损失 11 天;三是,组织维度的协同突破在于将传统线性管理转化为网状响应结构,每个节点都能快速接收和传递信息,确保每个异常信号都能在最短路径触发应对措施。
(二)技术维度
技术协同的核心在于BIM 与MBSE 的双向赋能,实现从物理冲突预警到工艺优化的全链条支持:一是,开发管道施工专用数字孪生平台,集成土建模块吊装轨迹、通风管路由等137 类约束条件;二是,针对核级管道焊接工艺复杂的特点,搭建AR 远程专家系统,后方技术团队通过智能眼镜实时指导现场焊工调整参数;三是,最具突破性的是 MBSE 需求追溯功能引入施工管理,任一管段的安装进度均可反向追踪至设计规格书条款,当RCC-M 标准更新时,系统自动标引受影响焊口并推送工艺变更包。
(三)风险维度
风险协同体系以情景构建为基础,形成覆盖已知与未知威胁的立体防御网络:一是,针对台风等极端天气,开发气象影响预测模型,集成 10 年历史数据与实时台风路径,当风力预计超过6 级时自动启动模块加固预案,提前对施工模块进行加固处理;二是,供应链风险方面建立多级缓冲库存策略,对进口关键部件设置 3 层库存水位线,当库存降至不同水位时,触发相应的补货机制,确保关键部件的持续供应;三是,风险协同的先进性体现在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预控,使华龙一号管道施工在 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环境下仍保持弹性进度。
四、结语: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代表,其管道施工的高标准要求,折射出核电工程建设在安全、质量与效率之间的平衡难题。核电站建设的特殊性决定了任何技术创新都必须以核安全文化为核心,如何在效率提升的同时坚守质量底线,仍是研究的核心命题。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迭代,核电工程管理或将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但这一转型仍需在实践中不断验证。
参考文献:
[1]杨筱恬,关月,于淼,等.重大工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的实现路径——以“华龙一号”核电工程项目为例[J].科学学研究,2025(4):834-844.
[2]杨筱恬,关月,于淼.国有企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协同创新网络竞合关系的治理机制——基于"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21):142-150.
[3]鲍兴华,裘锦宏,吕文哲."五化一体"核电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核电,2024,(3):3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