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王瑞通
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262500
摘要:本文以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为研究对象,提出并实践了一套优化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案。通过引入数字化监控、强化人员培训及严格材料管理,显著提高了施工质量,减少了返工成本并加快了施工进度。本研究为类似高速公路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优化方案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络的快速发展,路面施工质量的管理逐渐成为影响公路建设效果与运营安全的关键因素[1]。本文以高速公路的路面施工为例,针对该项目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尽管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但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监测和后期维护仍面临挑战。通过对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现状的剖析,本文旨在提出一套优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期提高施工质量、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并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
1 项目路面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1.1 工程概况与当前质量管理体系
某高速公路全长约60公里,是重要交通干线,承担着省际运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本段的建设包含多个桥梁、隧道以及路面施工,重点是在确保交通流畅和行车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施工和工程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在整个工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施工的高效性和质量,但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1.2 主要问题分析
在该项目施工过程中,尽管采取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一定的质量控制措施,但依然存在一些关键问题,严重影响了路面施工的质量。首先,质量控制手段滞后且未能实现全程覆盖。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测工作依赖于定期抽查和人工巡检,这种手段未能做到实时性,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环节的质量问题,往往不能及时被发现和处理。例如,在沥青摊铺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缺乏实时监控手段,导致了局部区域出现不平整和密实度不足的现象。
其次,施工质量的监控技术不够先进。当前的质量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取样和检查,依赖现场技术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这种方式往往无法全面且及时地掌握施工质量的每个细节。以压实度检测为例,施工队员无法实时反馈数据,导致了局部压实不足,进而影响了后期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此外,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不足也是导致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尽管项目方进行了技术培训,但施工人员在具体操作中未能严格遵守质量控制标准。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如基层施工时未进行充分夯实,影响了后续施工的稳定性。
2 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2.1 优化目标与原则
该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方案,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确保路面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优化目标是通过全程质量控制、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提升施工质量的可控性、透明度与可靠性,从而减少施工中的质量隐患,提升施工效率和工程安全性。具体目标包括降低路面施工中的不合格率,缩短返工周期,并提高质量问题的发现与处理速度。
优化方案的实施将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是科学性原则,要求采用先进的监控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管理的精度和效率。例如,实时监测设备和自动化检测系统能精确跟踪每个施工环节的数据,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误差。其次是实用性原则,优化措施必须具备操作性,能够在现有施工条件下顺利实施,确保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最后是全面性原则,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不仅要涉及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还需要确保从前期准备、施工到最终验收的全程覆盖,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
2.2 优化措施与实施策略
为实现上述优化目标,本项目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和实施策略。首先,针对传统质量管理中监控手段滞后的问题,优化方案引入了现代化的质量监控技术,包括激光平整度检测仪、压实度自动监测系统以及混凝土浇筑中的温湿度自动监控设备。这些设备将与中央数据平台联网,施工过程中的每个关键数据都能够实时监控。例如,沥青摊铺过程中,通过激光平整度检测仪对摊铺后的路面进行实时监测,任何平整度的偏差都能够在摊铺过程中立即修正,避免了因平整度不达标而带来的后期整改。
其次,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优化方案提出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尤其是在路面施工和基层处理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和质量意识提升活动。高速公路项目中,针对基层施工队伍和沥青摊铺队伍,项目方安排了总计超过80小时的技术培训,内容涵盖了质量标准、施工工艺、设备使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培训结束后,施工队员的质量操作规范性得到显著提高,施工中因操作不当引发的质量问题显著减少。
另外,为了确保所用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优化方案提出建立更为严格的材料验收与管理制度。所有关键材料如沥青、混凝土和钢筋等都需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质量检测,确保材料在进入施工现场前符合设计要求。在此项目中,每批次混凝土和沥青都经过了1500公斤的检测,确保其强度和耐久性满足工程需求。通过这一措施,避免了因不合格材料带来的施工问题,确保了施工质量的可靠性。
最后,优化方案还提出要加强施工质量数据的归档与管理。通过建立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将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数据、检测报告、施工记录等信息进行系统化存储,确保数据的实时性与完整性。施工过程中每项检测数据、施工记录都会被上传至云平台,并实时共享给项目管理团队和施工人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还能为项目后期质量追溯提供依据。施工队员可以随时查询每个阶段的质量监测结果,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做出调整。
3 优化效果评估
在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方案实施后,项目整体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引入激光平整度检测仪等现代化监控设备,路面平整度的合格率从优化前的92%提升至97%,压实度不达标的问题发生率降低了约30%。尤其在沥青摊铺过程中,实时数据监测技术能够在每500米施工完成后提供平整度反馈,有效减少了因路面不平整引起的返工次数。统计显示,项目中因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成本较优化前减少了约18万元,占总施工成本的0.6%,优化效果明显。
材料管理方面,第三方检测机制确保了每批关键材料的质量达标率达到100%,特别是在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上,误差率降低了约25%。施工过程中,基于严格检测的数据化记录,确保了施工材料的实际强度与设计强度的偏差控制在±3%范围内,进一步保障了路面施工的承载能力。优化后的材料验收流程也减少了材料入场等待时间,施工进度平均提升了10%。数据分析表明,优化后的技术培训与管理提升直接降低了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显著改善了施工过程的稳定性。
结论
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实践表明,技术引入与管理升级显著提升了施工质量,解决了平整度控制和材料管理等关键问题,并减少了返工和延误现象。尽管部分设备维护成本和人员适应速度仍需改进,本研究为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助力公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腾飞. 海外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摊铺质量控制研究[J]. 居业, 2024(10): 64-66.
[2] 王乾. 路基处理与加固在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中的关键作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32): 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