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作业分层设计对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研究
初金玲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综合与实践”领域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强调课程实施需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需求。当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中,仍普遍存在目标模糊、难度单一、评价固化等问题:简单重复的统一作业难以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拓展需求,也让基础薄弱学生陷入畏难情绪,严重制约了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落地。
作业作为连接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的重要纽带,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分层设计理念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张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学习风格等差异,设计阶梯式作业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这与“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的“体验性、实践性、综合性”高度契合。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立足小学数学课程特点,构建“综合与实践”领域作业分层设计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关联框架,丰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作业设计的理论体系,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 实践意义: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可操作的作业分层设计方案,解决“综合与实践”作业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差异化发展,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作业分层设计的内涵与原则
(一)核心内涵
作业分层设计是教师依“综合与实践”目标,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等差异,划分不同层次任务的体系。核心是“分层不分级”:设基础、提升、拓展层,又以弹性任务、自主选择护信心,实现“人人得良好教育,不同人获不同发展”。
“综合与实践”中更重实践性与综合性,如“图形的拼组”主题:基础层拼常见图案,提升层算周长面积,拓展层设计方案并说明,形成具象到抽象的梯度进阶。
(二)设计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紧扣“综合与实践”目标及素养要求,基础层落实“四基”,提升层强化“四能”,拓展层深化素养,避免形式化。
2.差异适配原则:借课堂观察等精准把握学情,各层难度适配“最近发展区”,让后进生够得着、优等生吃得饱,适配有依据。
3.实践融合原则:结合实践属性设计任务,如“超市中的数学”主题,基础层做价格记录计算,拓展层设计购物预算,以实践用知识。
4.弹性开放原则:赋予学生选择权,可自选任务或调整方式,后进生可试拓展趣味任务,优等生可自主设计探究主题,激发主动性。
三、作业分层设计对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基于实践案例分析
以小学四年级“校园绿植面积调查”实践活动为例,设 A(基础)、B(提升)、C(拓展)三级作业,追踪 120 名学生(3 个班)素养变化,具体影响如下:
(一)夯实基础素养:助力数学抽象与运算求解能力落地
基础层作业聚焦“数据收集与基础运算”,要求学生测量校园内 1-2 种绿植的种植面积(长方形、正方形),记录测量数据并计算面积。该层次任务针对基础薄弱学生,通过具象的测量操作与简单运算,帮助其理解“面积”的数学含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方法。
实践数据显示,参与实验的后进生群体中,完成基础层作业后, 82% 的学生能准确表述面积概念,90%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面积,较活动前分别提升 45% 和 52‰ 。这表明基础层作业通过适配的任务难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与技能,为数学抽象(从具体图形到面积概念的提炼)与运算求解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
强化关键能力:推动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素养发展
提升层作业侧重“数据整理与规律分析”,要求学生调查 3 种以上绿植的面积,用表格整理数据,对比不同绿植的种植面积,分析“为什么某类绿植种植面积较大”。该任务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分析数据关联,结合直观想象构建“绿植种类-生长需求-种植面积”的关联认知。
从作业反馈来看,中等生群体在完成提升层作业后,78%能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喜光绿植种植面积大于耐阴绿植”等规律, 65% 能结合生活经验解释规律成因。这说明提升层作业通过梯度化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从“操作层面”走向“思维层面”,在数据整理与分析中强化逻辑推理,在具象与抽象的转化中发展直观想象素养。
(三)深化综合素养:促进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提升
拓展层作业要求小组调查校园绿植分布,建“面积-成本-生态”数学模型,设计含面积分配、成本估算的优化方案。优等生表现显示: 90% 用平均数等分析面积占比,85%结合成本设计分配方案,70%体现“数学+生态”跨学科思维。此任务推动学生深化数学建模素养,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综合发展。
四、优化“综合与实践”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
(一)精准分层:构建动态学情诊断体系
教师可通过“课前预习检测+课堂表现记录+课后作业分析”的三维诊断方式,建立学生学情档案,涵盖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兴趣特长等维度。采用“基础组、提升组、拓展组”的动态分组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自主调整组别,避免分层固化。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主题中,根据学生对“平移、旋转”的理解程度动态调整作业层次。
(二)丰富类型:设计多元实践任务体系
结合“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特点,设计“操作型、探究型、应用型、创新型”四类分层作业。基础层以操作型作业为主,如“用剪纸感受图形对称”;提升层侧重探究型作业,如“探究图形旋转后的周长变化”;拓展层聚焦应用与创新型作业,如“设计利用图形运动的生活创意作品”。通过多元任务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弹性评价:建立分层多元评价机制
打破“唯结果论”的评价模式,实行“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的多元评价。基础层侧重评价作业的完成度与准确性,鼓励学生夯实基础;提升层关注思维过程与方法运用,如在“数据整理”作业中评价表格设计的逻辑性;拓展层强调创新意识与综合应用,如在“方案设计”中评价模型构建的合理性与跨学科思维。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增强评价的主体性。
五、结论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作业分层设计,通过适配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构建了从基础落实到综合应用的阶梯式任务体系。实践表明,这种设计模式能精准对接核心素养的不同发展阶段:基础层作业夯实数学抽象、运算求解等基础素养,提升层作业强化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关键能力,拓展层作业深化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综合素养,实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差异化与进阶式发展。
未来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优化分层设计的精准性与实践性,通过动态学情诊断、多元任务设计、弹性评价实施,让作业真正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载体,推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袁晓萍.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体设计与实施[J].人民教育,2024,(21):66-69.
[2]陈静.“综合与实践”视域下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方法[J].天津教育,2024,(29):7-9.
[3]苏承超.项目学习模式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方法[J].天津教育,2023,(36):25-27.
[4]尤吉生.“三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之思量、设置与教学[J].数学之友,2023,37(18):15-18.
[5]雒小花.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读写算,2023,(1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