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探究

作者

王瑞瑞

济宁市任城区安居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字词认读、语句理解等基础能力,更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魅力、体会作者情感表达、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枯燥的文字讲解兴趣薄弱,难以与文本产生深度情感联结,情境创设恰好能弥补这一教学短板,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当教师将文本内容与生动情境结合,如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转化为“池塘里的奇妙探险”场景,或把《秋天的雨》与校园内的秋日落叶景象关联,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快速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阅读活动。其次,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许多小学语文课文蕴含丰富情感与文化元素,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传递的奉献精神、《司马光》展现的智慧与勇气。通过情境创设,学生仿佛“走进”文本场景,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更直观、深刻地把握文本主旨与价值导向。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情境创设在阅读教学中优势明显,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其理解与运用存在偏差,导致情境创设效果不佳,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情境与文本脱节。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趣味性,忽视情境与教学目标、文本内容的关联性。如教学《草虫的村落》时,过度播放昆虫纪录片,却未引导学生将纪录片内容与文本描写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在纪录片上,反而无法聚焦文本语言,情境沦为“无关插曲”,浪费教学时间且偏离阅读教学核心目标。

二是情境过度“花哨”,忽视学生主体性。一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大量使用动画、音乐、图片等元素,使情境复杂喧闹,分散学生注意力。且这类情境多为教师“单向输出”,学生缺乏参与互动机会,只能被动观看,无法主动思考与表达,未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是情境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小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存在个体差异,但部分教师创设情境时采用“一刀切”模式:情境难度过高,超出学生理解范围,导致基础薄弱学生无法参与;难度过低,无法满足能力较强学生的思维挑战需求。如教学《伯牙鼓琴》时,直接创设“古人弹琴论道”情境,未考虑学生对“知音”文化、古代礼仪的认知不足,学生难以理解情境内涵,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教师需以文本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具有关联性、互动性与层次性的情境,具体可采用四种策略。

(一)立足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源于生活,小学语文课文多与生活场景相关,如描写家庭生活的《慈母情深》、校园生活的《我们的民族小学》、自然现象的《雷雨》。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降低阅读难度,增强学生代入感。如教学《父爱之舟》时,先引导学生回忆“父亲为自己做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事”并简单分享,再过渡到文本中“父亲用小舟载‘我’求学、成长”的场景,让学生将自身生活体验与文本中的父爱场景结合,深刻体会文中父亲的深沉爱意。这种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与生活紧密相连”,提升阅读亲切感与主动性。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优势,能将文本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图像与声音,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场景与情感。教学中需合理运用多媒体,避免过度依赖。如教学《观潮》时,多数学生未亲眼见过钱塘江大潮,难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此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实拍视频,视频中“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浪潮如万马奔腾”的画面,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潮的雄伟,再结合文本描写,精准理解“人声鼎沸”“齐头并进”等词语含义,体会作者对自然奇观的赞叹。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展示庐山瀑布图片并搭配古筝曲,可营造“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画面感与情感基调。

(三)鼓励角色扮演,创设表演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表演情境能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文本角色形象与情感,激发参与热情。创设表演情境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角色性格、语言风格与动作特征,再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表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对话句子,分析“铁罐傲慢轻蔑”“陶罐谦虚友善”的性格,再分组表演,通过语气、神态、动作展现角色差异。表演过程中,学生既能深化对角色的理解,又能体会“骄傲自大终将自食其果,谦虚友善方能长久”的道理。课后还可让学生改编课文结局并表演,进一步激发创造性思维。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施要点为确保情境创设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三方面要点。

首先,情境创设需紧扣教学目标,服务阅读核心。情境创设是教学手段,而非目的,需围绕教学目标与文本重难点设计。如教学《少年闰土》,若目标是让学生体会闰土的活泼可爱与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创设的“模拟闰土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情境,需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描写闰土语言、动作的句子,避免偏离教学目标。

其次,情境创设需突出学生主体,注重互动参与。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情境创设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互动机会。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情境设计与实施,如让学生自主选择表演角色、根据文本内容绘制情境图片并分享。同时,教师需扮演“引导者”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与感受,及时肯定与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

最后,情境创设需关注个体差异,兼顾层次性。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创设不同难度的情境。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对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创设“观察小女孩外貌、动作”的基础情境,引导其理解小女孩的可怜;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创设“分析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幻象与现实的对比”的深层情境,引导其思考幻象背后的情感与社会背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五、结语

情境创设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助力文本理解、培养综合能力,为语文素养发展提供支撑。尽管当前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教师立足文本、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运用多种情境策略,并把握实施要点,就能让情境创设真正服务于阅读教学,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助力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华珍.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维度——以小学语文为例[J].华夏教师,2023,(23):86-88.

[2]米娟.中职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社会与公益,2023,(10):250-252.

[3]曾旭晴.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华夏教师,2024,(10):60-61.

[4]王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23,(32):125.

[5]高彦.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4,(35):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