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策略
张姗
立天盛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面临多种潜在安全风险,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防控措施提升施工安全水平,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课题。施工现场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及多工种交叉作业特点,使得安全管理必须具备系统性、前瞻性和操作性。本文围绕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风险类型、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以及风险防控手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提升建筑施工本质安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风险防控
一、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基础构建路径
(一)施工安全责任体系的组织架构设置
建筑施工项目往往涉及多层级、多专业的组织参与,安全责任体系必须具备清晰的职责划分与有效的执行机制。在项目组织架构中,必须设立独立且权责明晰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安全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各级管理人员应根据职责范围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条。施工总包单位应统一领导安全管理工作,分包单位则在专业管理指导下具体执行安全操作流程。通过安全责任目标的分解与签订,实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确保管理措施在各个岗位有效传导。
(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构建与执行
现场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在于制度的具体化与执行的持续性,必须以标准化制度为支撑构建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依据国家与地方相关法规,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制定涵盖危险作业审批、应急预案编制、安全检查流程、岗位操作规程等在内的全方位管理办法。制度的执行依赖于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认知和行动一致性,通过设置奖惩机制、组织培训教育、开展警示教育等方式,提升全员制度执行力。管理过程中应坚持过程控制与结果考核并重,形成制度驱动下的动态安全保障体系。
(三)施工阶段安全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策略
保障施工安全的资源配置不仅是物资设备层面的投入,更应包含人力、技术与信息化等多维度资源的统筹安排。在施工策划阶段,应明确各工序对应的风险等级与所需防控资源,在施工预算中设置专门的安全专项经费,用于配备安全防护用品、检测设备与应急物资。人力资源方面,应配置具备专业资质的安全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安全检查员,确保日常巡查与隐患排查的及时开展。技术资源配置需强化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引入,通过施工监测系统、视频巡检系统与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安全状态的实时感知与预警响应,构建资源合理、调度高效的安全支撑体系。
二、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的防控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高风险作业区域的动态识别与风险源控制
建筑工程中存在大量高风险作业环节,如高处作业、深基坑作业、模板支撑体系搭设等,这些环节由于空间局限性、作业频繁交叉等特点,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在项目建设初期,应依托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施工工艺流程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各作业阶段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在施工图阶段通过优化结构设计与施工工序安排进行源头控制。在施工实施阶段,应设置风险动态监测点,对高风险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与安全警戒,并设置醒目标识与围挡设施。施工组织应采用分区分级管控手段,对高风险区域配置专人值守与审批制度,通过施工许可证制度限制非法作业。在隐患识别方面,应组织专业力量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与复查,对易变动区域进行动态评价,确保对高风险作业区域的风险源实现全过程闭环控制。
(二)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管理与教育机制强化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关键因素,提升施工人员安全素质与行为规范性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在施工队伍组建初期,应通过岗前安全培训让作业人员了解施工现场的基本规则、安全操作规程与应急处置办法,做到持证上岗、岗前知责。在施工过程中,应建立作业前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由技术负责人向作业班组明确作业流程中的危险点与操作要求。行为监管方面,应设置专职安全巡查人员,通过巡视、抽查与记录反馈的方式,对作业行为进行监督,对违章行为及时纠偏。在激励机制方面,可引入班组安全积分制,通过积分兑换、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活动,激发施工人员主动遵章守纪的积极性。施工现场还应设置安全文化展示区与隐患曝光栏,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实现从制度约束向行为内化的转变。
(三)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防护与使用管理控制
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种类繁多、运行频次高,机械事故往往具有伤害范围大、后果严重的特点。设备安全管理必须贯穿采购、安装、使用与维护各个环节,形成标准统一、责任明晰的管理流程。设备进场前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性能检测与验收,确保符合技术标准与使用要求。设备安装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与安装工艺规范执行,特别是塔吊、施工升降机等大型设备,应完成专项施工方案审批与第三方检测认证。使用过程中应实行专机专人管理制度,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接受定期安全技能培训。对日常使用频率高的设备,应设立保养记录表与检修计划,做到预防性维护与故障排查同步进行。在关键部位还应设置机械防护装置与联锁保护系统,防止因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引发二次伤害,全面提高设备本质安全水平。
(四)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事故处置响应机制建设
建筑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突发性事故,如坍塌、火灾、触电或中毒事件,往往对人员与工程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应急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高效性直接决定事故处置的成效。在项目启动阶段,应根据施工场地特征与项目类型制定系统的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火灾爆炸、坍塌事故、自然灾害等多种情景模拟。在组织架构上,应建立由项目负责人牵头的应急指挥体系,明确现场协调、医疗救护、疏散引导、后勤保障等各职能小组职责分工,确保事故发生时能迅速进入响应状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是提升预案可操作性的关键手段,通过桌面推演、实地演练与应急响应演习检验预案的完整性与执行力。信息上报机制应保持畅通,施工现场设置多种形式的报警装置与应急联络通道,提升事故初期信息传达与人员组织的响应效率。事故发生后还应进行事故调查与经验总结,及时更新完善应急方案,实现事故处置与风险防范的双向闭环。
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是工程质量与社会效益的根本保障,其系统性与实践性决定了项目全过程的稳健运行。通过构建清晰的组织体系、推动行为规范化、加强设备安全控制与应急机制建设,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在安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应将制度执行、人员素质与科技手段融合为一体,推动建筑施工向高标准、高水平的安全体系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建辉.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路径探析[J].建筑经济,2023,43(02):115-119.
[2]李晓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预控机制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3,19(04):49-56.
[3]胡志宏.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体系优化与事故响应机制分析[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3,40(03):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