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短视频平台民间舞蹈的传播特征与影响

作者

袁德高

蒙古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院

一、引言

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不同地域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与审美趣味,传统传播多依赖“舞台演出、校园教学、线下展演”等场景,存在传播范围有限、受众群体狭窄的局限。而短视频平台凭借“低门槛创作、强社交属性、高传播效率”的优势,为民间舞蹈搭建了全新传播渠道——从陕北安塞腰鼓的激情演绎,到云南傣族孔雀舞的柔美展示,再到广东醒狮舞的活力呈现,大量民间舞蹈内容通过短视频实现“破圈”传播,不仅让更多人接触并了解民间舞蹈,更推动其从“小众文化”向“大众潮流”转变。在此背景下,研究短视频平台民间舞蹈的传播特征与影响,对推动民间舞蹈传承创新、丰富大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短视频平台民间舞蹈的传播特征

(一)叙事方式:碎片化呈现,降低认知门槛

短视频平台“15 秒-5 分钟”的时长限制,决定了民间舞蹈无法像传统舞台表演那样呈现完整叙事,转而采用“碎片化剪辑”的传播策略。创作者通常选取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最富感染力的片段”进行呈现,如安塞腰鼓的“踢腿跳跃”、傣族孔雀舞的“指尖灵动”,配合节奏感强的背景音乐与简洁文字说明,让受众在短时间内快速捕捉民间舞蹈的核心魅力。这种碎片化呈现打破了传统民间舞蹈“完整欣赏需特定时间、空间”的限制,用户可在通勤、休息等碎片化时间观看,大幅降低了民间舞蹈的认知门槛。以抖音账号“陕北民间舞蹈队”为例,其发布的安塞腰鼓短视频多为“1 分钟左右的片段”,聚焦鼓手们整齐划一的步伐与激昂的鼓点,单条视频平均播放量超50 万,远超传统舞台演出的受众覆盖范围。

(二)传播模式:互动式参与,激活大众创造力

短视频平台的“点赞、评论、转发、合拍”等功能,让民间舞蹈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形成“创作者引导-用户参与-二次创作”的闭环传播模式。一方面,专业民间舞蹈演员或非遗传承人发布原创内容后,会通过“发起挑战、设置话题”等方式邀请用户参与,如快手发起的#民间舞蹈挑战赛#,吸引超10 万用户上传自己跳民间舞蹈的视频;另一方面,普通用户可通过“合拍、模仿、改编”等方式参与传播,甚至结合自身生活场景进行创新——有用户将东北扭秧歌与现代街舞结合,创作“潮流秧歌”视频,获得超200 万点赞;也有用户以家庭为场景,拍摄“祖孙共跳民间舞”的温馨内容,引发情感共鸣。这种互动式参与不仅让受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更激活了大众的创造力,推动民间舞蹈形成多元化传播生态。

(三)内容形态:个性化改编,贴近大众审美

为适应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审美需求,民间舞蹈在传播中呈现“个性化改编”的特征,打破传统民间舞蹈“严格遵循地域风格、动作规范”的限制,融入现代元素与个人风格。一是“风格融合”,如将苗族舞蹈的“抖肩动作”与流行音乐结合,让传统舞蹈更具时尚感;二是“场景创新”,创作者不再局限于“舞台、广场”等传统场景,而是将民间舞蹈融入“校园、街头、景区”等生活化场景,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唐宫夜宴舞”短视频,演员身着唐装在景区实景中起舞,营造“穿越感”,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三是“人设打造”,部分民间舞蹈创作者通过“固定形象+舞蹈风格”建立个人标签,如“95 后非遗传承人小李”以“清新国风造型”跳古典民间舞,积累超300 万粉丝,其内容既保留民间舞蹈的传统韵味,又符合年轻用户的审美偏好。

三、短视频平台民间舞蹈传播的多维影响

(一)文化传承:扩大传承范围,推动活态传承

短视频平台为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路径”。一方面,大量民间舞蹈非遗传承人入驻平台,通过短视频记录“舞蹈动作拆解、历史背景讲解”等内容,如非遗传承人“张老师”在快手上发布“傣族孔雀舞基础动作教学”系列视频,详细讲解“手型、步伐”的要领,吸引超50 万用户学习,让民间舞蹈传承突破“师徒口传心授”的局限,实现“线上规模化教学”;另一方面,短视频的高传播性让濒危民间舞蹈获得关注,如浙江“畲族踏歌”曾因传承人短缺面临失传,其短视频内容在抖音传播后,不仅吸引大量年轻人主动学习,当地文化部门还依托短视频热度,推出“畲族踏歌进校园”活动,推动民间舞蹈从“濒危”走向“活态传承”。

(二)大众审美:提升审美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短视频平台民间舞蹈的广泛传播,对大众审美产生积极影响。传统民间舞蹈因“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短视频将其以 “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让用户在休闲娱乐中接触传统美学——观看傣族孔雀舞,能感受 灵动 的东方美学;欣赏广东醒狮舞,能体会“刚劲有力”的民俗精神。长期接触这类内容,有助于提升大众 传统美学的认知与认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民间舞蹈的传播也推动“国风审美”流行,越来越多年轻人因短视频喜欢上民间舞蹈,进而关注传统服饰、传统音乐等相关文化,形成“以舞蹈为入口,热爱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

(三)产业发展:催生新经济形态,拓展商业价值

民间舞蹈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不仅是文化行为,更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拓展了民间舞蹈的商业价值。一是“文旅融合”领域,地方政府与景区借助民间舞蹈短视频进行文旅宣传,如云南西双版纳景区以“傣族孔雀舞”为核心内容制作短视频,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体验“傣族舞蹈研学”项目,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增长;二是“文创产品开发”,部分民间舞蹈 IP 被开发为文创产品,如“唐宫夜宴舞”推出的玩偶、服饰等周边产品,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后销量可观;三是“商业合作”,优秀民间舞蹈创作者成为“文化博主”,与品牌合作推出“国风广告”,如某汉服品牌邀请民间舞蹈博主拍摄“汉服+民间舞”广告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千万,既提升品牌知名度,也为民间舞蹈创作者带来收入,形成“传播-变现-再创作”的产业闭环。

四、短视频平台民间舞蹈传播的问题与反思

尽管短视频平台为民间舞蹈传播带来诸多利好,但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同质化严重”,部分创作者为追求流量,盲目模仿热门民间舞蹈内容,导致内容重复率高——如大量账号跟风拍摄“扭秧歌”视频,动作、场景、背景音乐高度相似,逐渐让用户产生审美疲劳;二是“浅表化传播”,部分内容过度追求“视觉冲击”,忽视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如将传统民间舞蹈改编为“低俗化动作”,或仅注重“服装华丽”而忽略舞蹈本身的民俗意义,导致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被弱化;三是“传承断层风险”,短视频传播的“碎片化、娱乐化”特征,让部分年轻用户仅关注民间舞蹈的“表面趣味”,缺乏对其历史背景、民俗内涵的深入了解,难以形成真正的文化认同,不利于民间舞蹈的深度传承。

五、结语

短视频平台为民间舞蹈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碎片化、互动式、个性化”的传播特征,打破了民间舞蹈的传统传播边界,推动其实现 “文化传承、审美普及、产业发展”的多维价值。但同时,传播中的“同质化、浅表化”问题也提醒我们 民间舞蹈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不能仅追求“流量”,更要注重“质量”——创作者需在“创新改编”与“文化内核保 间找到平衡,平台需加强“优质内容扶持”与“低俗内容管控”,政府与文化机构需引导“深度文化解读”, 唯有如此,才能让民间舞蹈在短视频平台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火起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小众与大众的文化桥梁。

参考文献

[1] 崔姗,鞠昕兵. 吉林传统舞蹈的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25(17):58-60.

[2] 孟靖雯.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地域特征与风格变化[J]. 音乐世界,2025(4):46-49.

[3] 师冠楠. 新媒体背景下舞蹈的传播路径及发展影响研究[J]. 戏剧之家,2023(23):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