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讯技术在光伏电站应用中的探讨
崔冰
身份证号:15210319870228186X
引言
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光伏电站已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电站多分布于野外、屋顶等区域,具有覆盖范围广、设备分散、环境复杂等特点,其稳定运行依赖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等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以及对光照、温度、风速等环境参数的动态监测。传统有线通讯需铺设大量线缆,不仅在野外复杂地形中施工难度大、成本高,且后期线缆老化、故障排查困难,易影响数据传输稳定性。
一、无线通讯技术与光伏电站的适配性及基础支撑
1.1 主流无线通讯技术的特性与适配场景
LoRa 技术具有低功耗、远距离、广覆盖特性,传输距离可达数公里,且单基站可连接海量设备,适合大规模地面光伏电站的设备数据采集,如汇流箱、逆变器的运行参数传输,无需频繁更换设备电池,降低运维成本;5G 技术具备高速率、低延迟、大连接优势,传输速率可达千兆级,延迟控制在毫秒级,适用于需实时交互的场景,如光伏电站的远程控制、高清视频监控,保障管控指令快速响应;WiFi 技术传输速率高、部署成本低,适合近距离、小范围数据传输,如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的组件数据本地汇聚,或电站控制室内部设备的通讯连接,满足局部区域高频数据交互需求。
1.2 无线通讯技术的核心支撑作用
数据传输支撑,构建设备 - 网关 - 平台的无线数据链路,实时采集光伏组件、逆变器、储能设备的运行数据,以及光照、温度、风沙等环境数据,传输至电站监控平台,为运行状态分析与故障诊断提供数据基础;设备互联支撑,打破设备间的物理连接限制,实现分散设备的全域互联,如野外光伏电站中,分布在不同区域的逆变器通过无线网关互联,形成统一数据网络,避免因有线链路中断导致的设备离线;远程管控支撑,通过无线通讯实现电站监控平台与现场设备的双向交互,运维人员可远程查看设备运行状态、调整运行参数,甚至在故障发生时远程启动应急措施,减少现场巡检频次,降低运维成本。
1.3 技术选型的关键考量因素
电站规模与布局,大规模地面电站优先选择 LoRa、5G 等广覆盖技术,实现全域数据采集;分布式电站因设备分散且距离近,可采用 WiFi 结合 5G 的混合模式,平衡成本与效率;环境条件,高温、高湿、多风沙的野外电站,需选择抗恶劣环境的工业级无线设备,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屋顶电站需考虑建筑遮挡对信号的影响,优先选择穿透性强的技术;数据需求,仅需传输少量运行参数的场景,可选用低速率、低功耗的 LoRa 技术;需传输高清视频、高频控制指令的场景,需选择 5G 等高速率、低延迟技术,保障数据传输质量。
二、无线通讯技术在光伏电站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2.1 光伏设备运行监控
无线通讯技术是设备运行监控的核心载体,实现全链条数据实时采集与状态预警,组件级监控,在光伏组件上部署微型无线传感器,采集组件输出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通过 LoRa 技术传输至汇流箱旁的无线网关,若组件出现遮挡、老化导致参数异常,网关可实时将预警信息上传至监控平台,运维人员及时定位故障组件;逆变器监控,逆变器通过无线模块将运行数据传输至电站平台,平台实时分析数据,若逆变器出现过载、短路等故障,可通过 5G 技术远程发送停机指令,避免设备损坏;储能系统协同,平台通过无线指令控制储能设备充电;当出力不足时,控制储能放电,保障电力输出稳定。
2.2 电站环境与安全监测
环境参数监测,在电站内布设无线环境传感器,采集光照强度、环境温度、风速、降水量等数据,通过无线链路传输至平台,平台结合数据优化光伏组件倾角、逆变器运行策略,如高温天气时,调整逆变器冷却系统运行模式,避免因过热影响效率;安全隐患监测,在电站周界部署无线红外对射传感器、振动传感器,若出现人员非法闯入、设备异常振动,传感器立即发送报警信号至监控平台与运维人员终端。
2.3 电站运维管理优化
巡检路径优化,运维人员携带无线终端,通过电站内网获取实时设备状态数据与故障点位信息,终端自动规划最优巡检路径,避免重复巡检;运维人员可在现场通过终端上传故障处理结果,更新平台数据;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无线通讯技术记录设备从安装、运行到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备寿命,如根据组件温度变化趋势,预测组件衰减速度,提前制定更换计划,保障电站长期稳定出力。
三、无线通讯技术在光伏电站应用中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3.1 面临的核心挑战
信号覆盖不均,野外光伏电站常位于地形复杂区域,部分区域因遮挡导致无线信号弱或中断,出现数据传输盲区;屋顶分布式电站中,建筑墙体遮挡也会影响信号穿透,导致部分屋顶组件数据传输不稳定;抗干扰能力不足,光伏电站周边可能存在高压线路、无线基站等干扰源,影响无线信号传输质量,如高压线路产生的电磁辐射,可能导致 LoRa 数据传输误码率升高;电站内部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电磁干扰,也会干扰无线通讯稳定性;设备能耗与维护问题,部分无线传感器依赖电池供电,在偏远区域更换电池难度大、成本高。
3.2 技术升级优化路径
增强信号覆盖能力,采用基站 + 中继组网模式,在信号盲区部署无线中继器,延伸信号覆盖范围;选择信号穿透性强的设备,如采用高频段与低频段混合组网,低频段穿透性强,用于复杂地形覆盖,高频段用于高速率传输,平衡覆盖与效率;提升抗干扰性能,采用抗干扰技术,如跳频通信、扩频通信,避免干扰源对固定频率的影响;对电站内部干扰源进行电磁屏蔽处理,减少对无线设备的干扰;降低能耗与维护成本,采用低功耗无线技术与设备,如选择休眠唤醒模式的传感器,仅在采集数据时唤醒,延长电池寿命。
3.3 机制完善保障措施
制定行业标准,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光伏电站无线通讯技术应用标准,明确设备选型、组网方式、数据传输协议等规范,避免不同厂商设备不兼容导致的通讯问题;加强运维协同,建立平台 - 运维人员 - 设备厂商协同机制,平台实时监测无线设备状态,若出现故障,自动推送维修需求至运维人员与厂商,缩短故障处理时间;推动技术融合,将无线通讯技术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融合,边缘计算节点可在电站本地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筛选关键数据传输至平台,减少数据传输量;人工智能模型可分析无线信号质量数据,预测信号故障风险,提前优化组网方案。
结语
无线通讯技术凭借灵活部署、高效传输、低成本运维的优势,已成为光伏电站突破传统通讯瓶颈、实现智能化运营的关键支撑。通过适配不同技术类型、覆盖核心应用场景,无线通讯技术有效提升了光伏电站数据交互效率与管控能力,降低了运维成本。尽管当前面临信号覆盖、抗干扰等挑战,但通过技术升级与机制完善,可逐步化解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光伏电站智能化运营技术指南 [Z]. 2024.
[2] 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通讯技术在新能源领域应用白皮书 [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