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 背景下初中美术工作坊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究

作者

陈玉霞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中学

摘要:本论文聚焦 “双减” 政策背景,针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新需求,深入探究美术工作坊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通过基于教材主题拓展、结合生活实际、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采用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将教材内容与工作坊教学相融合,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为 “双减” 政策下初中美术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关键词:双减;初中美术;工作坊;特色课程;​

“双减” 政策的全面推进,为初中教育生态带来深刻变革,也为学科教学创新创造了契机。初中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领域,在 “双减” 背景下,亟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探索更具实效性与吸引力的教学路径。美术工作坊以其开放性、实践性与互动性的特点,成为优化美术教学的有效载体。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美术工作坊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旨在为提升初中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一、基于教材主题拓展,丰富课程内容​

初中美术教材包含丰富的主题内容,在工作坊特色课程开发中,可以以教材主题为基础进行拓展延伸,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中国山水画》这一主题教学中,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表现技法等基础知识。在工作坊特色课程中,围绕这一主题开展 “水墨山水创作实践” 课程。课程开始,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中关于山水画 “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笔墨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等知识。随后组织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淡雅意境、张大千泼墨山水画的豪放气势,拓宽学生艺术视野。在创作环节,学生在工作坊运用毛笔、宣纸、墨汁等工具进行实践。有的学生在尝试表现 “高远” 构图时,因墨色掌握不好,画面层次不清晰,教师便指导其采用 “浓墨勾轮廓,淡墨染层次” 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最终,学生们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有展现家乡山水风貌的写实之作,也有融入自己幻想元素的写意作品。通过这样的拓展,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践创作能力,充分体验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性课程​

美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初中美术工作坊特色课程开发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课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八年级下册《服装设计》为例,教材介绍了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方法。在工作坊特色课程中,开展 “创意服装设计秀” 实践课程。课程初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不同场合的服装,如运动装的舒适便捷、礼服的优雅华丽,分析其款式、色彩和材质特点。接着,学生分组进行服装设计创作,利用废旧布料、纸张、塑料袋等材料动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某小组计划用废旧报纸制作一件礼服,却因报纸易破损难以塑形而陷入困境。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尝试用胶水将报纸多层粘贴,并在外部覆盖废旧薄纱,成功解决了问题。最后,学生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进行展示,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服装设计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应用到实际创作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创作可以为生活带来更多的创意和改变。​

三、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增强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初中美术工作坊特色课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以七年级下册《剪纸》教学内容为例,教材讲解了剪纸的历史、特点和基本技法。在工作坊特色课程中,开展 “非遗剪纸传承与创新” 课程。课程开始,邀请当地的剪纸非遗传承人走进工作坊,传承人现场展示了精湛的剪纸技艺,如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几分钟内就剪出栩栩如生的 “双鱼戏莲” 图案,并讲述了剪纸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和背后的文化故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剪纸的基本技法,如对折剪、团花剪等,并尝试创作传统题材的剪纸作品,如 “福” 字、生肖图案。有学生在剪生肖 “龙” 时,因线条过于复杂导致龙鳞部分断裂,传承人耐心教导其先剪大轮廓,再细致刻画内部图案,逐步完成作品。接着,鼓励学生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剪纸技艺相结合,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剪纸作品,如以校园生活、科技发展为主题的剪纸。学生们充分发挥创意,有的创作出 “校园运动会” 主题剪纸,展现同学们在赛场上的活力;有的设计出 “太空探索” 剪纸,体现对科技未来的憧憬。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学习剪纸技艺的同时,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也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文化传承能力。​

四、采用项目式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完成特定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工作坊特色课程中运用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九年级上册《校园文化墙设计》为例,在工作坊特色课程中,开展 “校园文化墙创意设计与制作” 项目。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校园文化墙的一个区域设计。各小组首先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校园的环境和文化特色,确定设计主题,如有的小组选择 “书香校园”,有的小组确定 “青春活力” 主题。然后,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制定设计方案,包括画面构图、色彩搭配、文字内容等。在设计过程中,负责 “书香校园” 主题的小组在色彩搭配上产生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应采用古朴的棕色系,有的同学则倾向清新的绿色系,经过多次讨论和尝试,最终确定以棕色为主色调,搭配绿色点缀,营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接着,各小组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绘制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绘画、色彩、排版等多种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进行分工协作,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因墙面不平整导致颜料涂抹不均匀,小组通过采用砂纸打磨墙面、多次薄涂颜料的方法解决。最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相互评价和总结。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不仅掌握了校园文化墙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了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和责任感。​

五、结语

在 “双减” 政策的推动下,初中美术工作坊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一系列教学策略的实施,实现了教材内容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丰富了美术课程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然而,教育创新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未来还需不断优化课程设计,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深化教学实践研究,让初中美术工作坊特色课程在 “双减” 背景下持续发挥育人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艺术成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平台。

参考文献

[1]程征光.“双减”背景下初中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18):62-63.

[2]史艳.基于本土文化构建初中美术特色课程[J].智力,2024,(29):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