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课堂下的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作者

陈强

自贡市大安区嘉祥外国语学校 643010

现阶段,双减教育政策收获到了喜人的实施效果,学生开始回归校园学习,不再将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课外培训机构中,促使学生家长对校内教育提出了更高标准、报有了更大期待。在传统应试教育主张下,信息技术处于尴尬的边缘性学科地位,课程常被主科挤占,导致学生不具备信息技术系统化学习的机会。而在如今的素质教育观念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聚焦。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了学生需纯熟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需学校着重培养。鉴于此,教师应顺应双减进程,着力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武装学生技能本领,夯实其核心素养,满足学生家长的热烈期望。

1.双减课堂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要点

1.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双减政策强调教师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精准捕捉、合理处理学生在课堂学习、个体发展中的难题阻碍,如对知识理解能力不足,难以跟随教师教学进程的学生来讲,教师在课堂执教中可采取分层教学法等,注重减轻学生校内学习负担[1]。对此,教师应注意创新课堂授课模式。站在学生角度,开发、选用与其兴趣方向、学习规律、个性天性、身心发育程度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在无形间强化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缓解其学习压力,逐步夯实核心素养。继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促使其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特魅力,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生活、生产、学习的便利性,提升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1.2 重视学生实践操作、增长技能教学占比

双减政策在我国大范围的普及实施,要求教师应在传授学生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教材课程的学习压力,增长其课时利用率,优化学生学习成效。以此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塑造其学以致用思想,彰显教育的真正价值。对此,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中,适当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比例,着力实现理论知识讲解与课堂实践操作活动的科学整合。指导学生在消化理论课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在亲自使用信息技术中,深度理解专业理论。确保学生当堂学习效果可符合预期设想,加强教师课堂执教实效。

2.双减课堂下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1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常规情况下,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流程为:在完成课本教材知识的解说后,以提问的形式,要求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继续进行探究[2]。这样的授课形式能够检验学生对当堂课程知识的吸收效果,且可在潜移默化间锻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等综合能力,有助于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然而,受年龄限制,学生的心理心智尚未完全构建,自控力、自制力较为有限,易被外界的其他因素吸引学课堂习目光。使得学生即使具备教师为其提供的良好课堂探究空间,但也难以保证课程问题的高效解答,导致其课堂学习质量提升缓慢。对此,基于双减理念,教师可在课堂执教中,组织学生适时举办小组合作活动,引导小组成员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协同、合作开展当堂课程的学习探究活动。

以“幻灯片”制作的教学课堂为例,首先,教师应根据课本内容,为学生细致解说有关幻灯片制作的理论知识,建立学生对幻灯片的初步了解;其次,教师应实践操作,为学生直观演示制作幻灯片的方法、流程;最后,为深化学生对幻灯片制作的理解,提升其计算机操作水平,教师可带领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活动。即根据班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将其划定为能力相当的若干小组。为各个小组明确设定探究任务,如“思考幻灯片在具备哪些要素后,才可获得吸引力,让人逐帧观看,并合作完成幻灯片的完整制作”。同时,以小零食等恰当奖品,奖励创意满分、完成度最佳的小组。在此间,教师应及时点拨陷入思考困境的小组,引导小组成员相互鼓劲、加油。这样一来,在成员间的取长补短、启发鼓舞下,可确保各小组的课堂任务完成质量,实现高效课堂的搭建。

2.2 打造课堂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双减模式下,课堂教学旨在减压不减质。需教师认真思考,究竟应利用怎样的语言话术、执教手段,指导学生高效掌握课程专业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内实现所学知识的理解、吸收,防止学习问题向课外延伸,避免过量的课后作业“捆绑”学生,增加其学习疲惫感,对学校、教师、课堂衍生出抵触、抗拒等不良心理[3]。对此,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可着重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强化课堂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感、贴合感,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创造高效课堂。规避学生产生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割裂感”,错误认定“学习无用”。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现实生活与课程知识加以有机衔接,预防学生即便掌握诸多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但因思维闭塞,难以将其引用于日常生活问题的化解中。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筑牢其核心素养。

例如在“表格编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 word 软件,以“家庭成员调查表”为主题,自行联系日常生活,自主设计表格内容,完成表格编制。即表格内容可包括家庭成员、成员年龄、成员爱好、成员职业,用一句话介绍家庭成员等,如“妈妈爱唱歌”、“爸爸爱劳动”、“奶奶做饭好吃”、“爷爷力气很大”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加深对课程知识的印象,掌握信息化的表格编制技能、word 软件应用技巧。还可自主回忆生活点滴,紧密联系课堂与生活,发散学习思维,形成对“表格”的创新应用思路。并真切感知到“表格”具有的统计、归纳等现实作用,建立将“表格”引入生活解决实际困难的实践意识,加强学生“学思用贯通”能力,保障其当堂学习效果。避免学生将课堂中的学习问题留到课后探究,如与家长共同研究表格有哪些作用等,减轻学生负担。

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理念下,双减政策应运而生,严格落实能够驱动我国教育教学的公平发展,助力我国教育事业早日收获发展新成就。对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新观念,秉持人本理念的教育原则,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双减背景,深层次钻研、学习我国教育新观点,全面掌握课堂教学要点。并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知识、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基本学情、前期课程消化程度等实况,对应采用与之契合的课堂执教手段,创设高效课堂。从而大幅增强学生课堂课程知识的学习效果,夯实其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基础,完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为其未来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刘波. 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以图形化编程为例[J]. 学苑教育,2023(12):94-96.

[2]蔡永峰.小步走,更回味——小学信息技术微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08):50-52.

[3]古丽努尔•安外尔.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索[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