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工学校 “德技并修” 导向下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研究
王湘涵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海市 200437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从 “单一技能型” 转向 “德技兼备型”。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培养产业一线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育人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更要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实现 “以德润技、以技载德” 的 “德技并修”。
二、“德技并修” 对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的核心要求
(一)德育与技能的 “双向融入”
“德技并修” 的核心在于打破德育与技能培养的 “壁垒”,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德育需融入技能培养全过程:在实训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质量意识与安全规范,在技能竞赛中强调团队协作、诚信参赛与规则意识,让学生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同步培育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技能培养需为德育提供实践载体:通过 “以技助善” 的志愿服务,让学生在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职业认同感,实现 “技有所用、德有所养”。
(二)管理内容的 “职业导向”
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管理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与职业岗位标准,突出 “职业性” 特征。在道德素养管理上,应聚焦职业道德培育;在技能管理上,需结合行业最新技术标准与岗位要求,动态调整技能训练内容与考核标准;在行为管理上,应模拟企业管理制度,如推行 “工位责任制”“生产安全规范”,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规则,实现 “校园管理” 与 “企业管理” 的无缝衔接。
(三)管理主体的 “协同联动”
“德技并修” 导向下的综合素质管理并非单一部门的职责,需构建 “学校-教师-企业-学生” 多方协同的管理体系。学校层面需统筹德育部门与教学部门的工作,避免 “各自为政”;教师层面需打破 “专业教师管技能、德育教师管思想” 的分工界限,实现专业教师与德育教师的协作育人;企业层面需深度参与管理,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导师、开展实习管理,将企业的职业要求融入校园管理;学生层面需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管理、社团活动等方式,主动践行 “德技并修” 要求,形成“多方联动、全员参与” 的管理格局。
(四)评价体系的 “全面多元”
传统以 “技能成绩” 为核心的评价模式无法满足 “德技并修” 的育人需求,综合素质管理需建立 “德技兼顾、过程与结果并重” 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也要考核学生的道德表现、职业素养与行为规范;评价方式上,需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引入企业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应用上,需将 “德技表现” 与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评优评先挂钩,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三、当前高级技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德技分离” 现象突出,管理目标失衡
部分高级技工学校在综合素质管理中存在明显的 “重技轻德” 倾向:将教学资源、师资力量过度倾斜于技能训练,德育仅停留在 “班会说教”“纪律检查” 等表层工作,缺乏与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实训课程中,教师仅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与技能达标率,忽视对学生工匠精神、安全意识的引导;在学生评价中,技能成绩占比过高,德育表现仅作为 “附加项”,导致学生出现 “技能过硬、素养欠缺” 的问题,难以适应企业对 “德技双优” 人才的需求。
(二)管理内容脱离职业实际,实用性不足
一方面,德育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脱节:多聚焦于 “思想政治教育” 的宏观内容,对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场沟通等与学生未来工作直接相关的内容覆盖不足,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难以快速适应职场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技能管理与行业发展脱节:部分学校的技能训练内容仍沿用传统教材,未及时更新行业最新技术标准与岗位需求,如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技能培养滞后,使学生综合素质与产业需求存在 “断层”。
(三)评价体系单一固化,导向作用缺失
当前多数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仍以 “量化打分” 为主,存在明显缺陷:一是评价内容片面,过度关注 “可量化” 的指标,对 “不可量化” 的道德品质缺乏科学评价方法;二是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与企业评价,评价结果主观性较强;三是评价结果应用有限,仅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未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深度结合,无法有效激励学生主动提升 “德技” 素养。
四、“德技并修” 导向下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的实践路径(一) 构建 “德技融合” 的管理内容体系
1.德育内容与技能培养深度绑定:将德育目标分解到各专业课程与实训环节,编写 “德技融合”的教学大纲。例如,在机械加工实训中,融入 “工匠精神”与 “安全意识”;在电子商务实训中,融入 “诚信经营”与 “服务意识”,让德育贯穿技能培养全过程。
2.引入企业职业标准与管理制度:调研行业龙头企业的岗位要求与管理制度,将其转化为校园综合素质管理内容。例如,推行 “企业化工位管理”,要求学生按企业标准整理实训工位;引入 “职业礼仪规范”,针对服务类专业开展商务礼仪、客户沟通等训练;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与 HR 开展 “职业素养讲座”,分享职场中的道德要求与职业发展经验,让管理内容更贴近职业实际。
(二) 完善 “协同联动” 的管理机制
1.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成立 “德技并修” 综合素质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牵头,统筹德育部门、教学部门、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办等部门工作;实行 “部门联动例会” 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协同会议,同步教学计划与德育计划,解决管理中的衔接问题;搭建 “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时共享学生的技能表现、德育记录与企业反馈,实现管理信息互通。
2.深化校企协同管理:与合作企业签订 “综合素质共育协议”,明确企业在学生管理中的职责-企业导师参与学生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评价,对学生实习期间的 “德技表现” 进行打分;邀请企业参与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将企业岗位要求纳入评价体系;组织学生参与企业 “生产实践周”,在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中接受管理,实现 “校园管理” 向 “企业管理” 的过渡。
3.推动教师协同育人:实行 “双师协同” 制度,为每个班级配备 “专业导师” 与 “德育导师”,专业导师负责技能指导与职业规划,德育导师负责道德素养培育,二者定期沟通学生情况,共同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开展 “教师协同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学习德育方法,德育教师学习专业基础技能,提升教师 “德技共教” 能力;将 “德技融合教学成效” 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激励教师主动参与协同育人。
四、结语
“德技并修” 不仅是高级技工学校的育人理念,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的核心导向。当前,高级技工学校需突破 “德技分离” 的管理困境,通过构建 “德技融合” 的内容体系、完善 “协同联动” 的机制、建立 “全面多元” 的评价体系、营造 “德技并修” 的文化氛围,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协同培育。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具备过硬技能、又拥有高尚品德的 “德技双优” 人才,既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终推动高级技工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