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课标实施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研究

作者

黄名旺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沙陂镇良村小学537615

引言

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标志着小学数学教育迈入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的新阶段。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整合,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学习情感的发展。这必然对沿袭已久的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深刻挑战。重构适应新课标理念、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有效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环节与迫切任务。本研究旨在探索这一重构的路径与策略。

1.新课标背景与理论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数学教育改革以"三会"核心素养为引领,通过结构化整合课程内容、强化跨学科实践、新增尺规作图等时代性内容,推动教学从知识灌输转向概念理解与应用。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仍面临传统惯性束缚:教学目标偏重知识点掌握,教学方式以讲授模仿为主,评价体系过度依赖纸笔测试,难以适应素养导向的新要求。这种转型迫切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主动建构,情境认知理论主张将学习嵌入应用场景,社会文化理论突出合作互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深度学习理论则倡导超越记忆的理解与迁移。这些理论共同指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体验的新型教学模式,为突破当前教学困境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2.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仍普遍沿用"讲解-模仿-训练"的传统模式,虽有利于知识传递效率,却暴露了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典型案例是长方形周长教学中直接灌输公式而忽视概念建构过程。其核心问题表现为三重脱节: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面对开放性问题时习惯等待标准答案;思维培养表层化,过度追求计算训练而轻视数学思想方法;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跨学科整合、项目实践等素养导向活动难以开展。新课标对此提出了系统性改革要求,教学目标需聚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过程应构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的完整链条,教学方式倡导合作探究与信息技术融合,评价体系则需突破分数桎梏,全面关注思维过程与实践能力。这种转型不仅需要教学形式的改变,更要求教育理念的根本革新。

3. 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路径

3.1 重构目标与原则

教学重构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石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一转型需要遵循若干关键原则:首先坚持素养导向,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探索思考空间,尊重不同个体的学习特点;第三强调情境真实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学生熟悉的现实场景,比如运用统计方法处理班级运动会数据;第四采用任务驱动方式,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规划春游零食采购方案;第五注重过程体验,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最后完善评价机制,通过科学评估引导学习进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有效激励。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现代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3.2 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百分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果汁浓度或分析商场促销信息;而在位置与方向的学习中,则可组织校园寻宝活动。教师应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任务,以核心概念为主线,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链,比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测量和拼图获得直观体验,再引导其思考背后的数学原理。课堂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通过小组任务明确分工,鼓励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观点,同时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并进行反思。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借助动态几何软件、编程工具等平台,使抽象概念可视化,支持复杂问题的探究。教学评价应兼顾过程与结果,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不仅关注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合作能力以及学习态度,例如通过设计节水方案等实践任务,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教师角色与学生主体性的转变

教学模式重构的核心在于实现教师角色与学生主体性的深刻转变。在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知识传授者的局限,转而承担多重角色: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在探究活动中发挥引导与组织作用,通过适时启发和协调合作促进学习;同时以平等姿态参与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必要支持与资源;此外还需持续观察、分析和反馈,成为学生素养发展的促进者与评价者。与之相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通过探索、尝试和反思自主发现数学规律;从孤立学习转向协作交流,在思维碰撞中深化理解;从追求标准答案转向关注思维过程,培养质疑与反思能力;从单纯解题转向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以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不再直接灌输概念,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纸片,在实践操作和讨论中自主建构标准单位的概念,并深入思考统一度量标准的意义。这种转变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动态过程。

结束语

本研究围绕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模式重构展开系统性探索。通过分析传统教学在主体性缺失、思维深度不足及与新课程脱节等核心问题,结合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等理论支撑,提出以“素养为本、学为中心”的重构路径。研究强调:教学需通过真实情境创设、探究任务驱动、深度合作交流以及多元表现性评价,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教师角色应转化为情境设计者、探究引导者和学习合作者,而学生主体性则体现在主动建构、协作反思与问题解决中。新模式要求教育者突破传统惯性,将结构化知识、跨学科实践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动态过程,最终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未来仍需在实践中持续探索评价改革与教师发展的协同机制,推动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奇萍.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22):52-54.

[2]冯加凯.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5,11(20):39-41.

[3]蔡银环.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探索[J].名师在线,2023,(2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