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作者

程海英 杨冰清 徐萍妮

天津天狮学院 医学院 天津 3017002

一、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既懂理论又会实践。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不仅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更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核心力量。“双师型”教师通常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行业职业资格,能够胜任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双重任务的教师。其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更涵盖丰富的行业经验、技术创新能力、产教协同能力以及持续学习能力。当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型”教师仍处于“重形式轻内涵”“重资格轻能力”的发展状态,核心素养提升面临诸多瓶颈[1]。因此,深入探讨“双师型”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与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师型”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其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能力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一)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基础素养包括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实施能力。教师需能够将抽象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吸引力。

(二)实践操作与技术应用能力

“双师型”教师区别于传统理论型教师的关键特征是实践能力,该项要求教师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生产流程、技术标准和岗位要求,能够熟练操作专业设备,解决实际技术问题。

(三)产教融合与协同创新能力

“双师型”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校企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够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产品设计等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应具备协同创新意识,能够组织跨学科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2]。

三、当前“双师型”教师核心素养发展面临

(一)教师来源单一,实践能力基础薄弱

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普遍面临教师来源单一、实践能力薄弱的结构性问题。尽管部分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或挂职锻炼获得“双师”资格认证,但实践能力提升有限,存在“重证书轻能力”“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这种的师资结构,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对接产业技术需求等方面力不从心,难以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有机融合。

(二)校企协同不足,发展平台支撑乏力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与教师发展平台缺失,制约了“双师型”教师的持续成长。尽管多数高校已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但合作多停留在学生实习安排、企业讲座等浅层次,缺乏技术研发、项目共建、人才共育等深层次协同机制。教师难以长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真实项目,实践能力提升缺乏持续性支撑[3]。

(三)评价机制滞后,激励与发展动力不足

评价机制滞后与激励政策缺位,进一步削弱了教师提升核心素养的内生动力。现行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审体系仍以科研论文、纵向课题等学术指标为主导,对教学成效、实践成果、技术转化、社会服务等“双师”核心贡献缺乏科学评价标准,实践能力在晋升中权重偏低。这导致教师“重科研、轻实践”,投入企业实践和技能提升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部分“双师型”教师面临角色认同模糊与职业发展焦虑,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多重任务压力下,缺乏组织支持与心理疏导,职业归属感不强。

四、提升“双师型”教师核心素养的策略

为切实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核心素养,必须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发展支持体系。首先,应从源头优化师资结构,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高校应改革教师准入制度,打破“唯学历、唯论文”的传统导向,优先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技术职称或行业权威资格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探索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技能大师担任产业教授或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对新入职教师实施“企业入职培训”计划,夯实实践能力基础[4]。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通过入职培训、在职研修与高端访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师能力的阶梯式成长。

其次,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多元协同的发展平台,是提升“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关键路径。高校应联合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等实体化平台,推动校企在技术研发、工艺改进、标准制定等方面深度合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技术攻关与员工培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

最后,必须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与组织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良好生态。高校应建立分类评价制度,设立“教学型”“实践型”“双师型”等多元职称评审通道,将企业实践经历、技术成果转化、指导学生竞赛、社会服务成效等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指标体系,提高实践成果的权重。成立“双师型”教师发展中心,统筹规划教师发展工作,提供职业规划与资源对接服务。通过制度创新、平台支撑与文化引领,真正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五、结语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其核心素养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适应性。面对当前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发展路径不畅、评价机制滞后等现实挑战,高校必须从制度设计、平台建设、评价改革、文化营造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发展快”的“双师型”教师发展生态。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政策支持、校企协同与国际交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振天.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10): 77-82.

[2] 赵婷婷, 孙继红. “双师型”教师核心素养模型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 40(8): 88-93.

[3] 李立国, 朱旭东. 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15):75-81.

[4] 陈丽, 王建华. 高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 教师教育研究, 2023, 35(2): 66-72.项目基金: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 项目编号: QYKJTPYTJ24A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