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讯技术在人工智能中的使用
崔冰
身份证号:15210319870228186X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向深度学习、多模态模型方向演进,其对数据规模、算力强度、交互实时性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信息通讯体系存在带宽有限、算力分配不均、数据传输延迟等问题,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与应用的核心需求,例如,多模态 AI 模型训练需 TB 级甚至 PB 级数据,若传输效率不足,将大幅延长训练周期;自动驾驶、工业质检等实时性 AI 应用,对数据传输延迟的要求需控制在毫秒级,传统通讯技术易出现响应滞后。
一、信息通讯技术对人工智能的基础支撑作用
1.1 算力网络
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与推理需大量算力支撑,尤其是大参数模型,单节点算力难以满足需求。信息通讯技术构建的算力网络,通过高速网络连接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计算节点,形成云 - 边 - 端协同的算力架构,云端节点提供大规模集群算力,支撑 AI 模型的大规模训练;边缘节点将部分算力下沉至靠近数据源头的位置,满足实时推理需求;终端节点则承担轻量化 AI 任务,如设备本地的数据预处理。算力网络通过动态调度技术,根据人工智能任务的算力需求、时间要求,自动分配最优计算节点,模型预训练阶段需集中大规模算力,算力网络可调度云端集群资源。
1.2 高速传输技术
数据是人工智能训练与应用的核心要素,信息通讯技术的高速传输能力,解决了人工智能数据交互的效率与延迟问题。5G 技术实现千兆级带宽与毫秒级延迟,可快速传输大规模训练数据,如将分布式数据源的训练样本实时传输至云端训练节点,缩短数据汇聚时间。信息通讯技术中的网络切片技术,可为人工智能数据传输划分专属网络通道。针对 AI 模型训练的大流量数据,切片网络可优先分配带宽,避免数据传输拥堵;针对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性 AI 应用,切片网络可保障传输延迟稳定在需求范围内,防止因延迟导致的应用故障。
1.3 存储架构
人工智能在训练与应用过程中产生海量数据,需高效的存储架构进行管理。信息通讯技术构建的分布式存储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多个存储节点,形成可扩展的存储资源池,支持 PB 级甚至 EB 级数据的存储。分布式存储系统采用数据分片与副本机制,将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节点,既提升了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又通过并行读取技术,加快 AI 模型训练时的数据读取速度。信息通讯技术中的内容分发网络,可将人工智能常用的训练数据集、模型参数缓存至靠近用户的节点,减少数据重复传输。同一区域的多个 AI 研发团队若使用相同的公开数据集,内容分发网络可直接从本地缓存节点调取数据,无需重复从远端服务器下载,大幅降低数据传输成本与时间,提升人工智能研发效率。
二、信息通讯技术在人工智能中的典型应用场景
2.1 边缘计算赋能实时性 AI 应用
实时性是众多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要求,信息通讯技术中的边缘计算技术,将算力与数据处理能力下沉至应用场景附近,有效降低数据传输延迟,提升 AI 应用响应速度。在自动驾驶领域,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在道路沿线,可实时接收车辆传感器采集的路况数据,整个过程延迟控制在毫秒级,避免因云端传输延迟导致的安全风险。在工业领域,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在生产车间,可实时处理生产线的传感器数据,通过 AI 模型进行质量检测、设备故障预警,在汽车零部件加工中,边缘节点实时接收视觉传感器拍摄的零件图像,运行 AI 检测模型识别表面缺陷,若发现问题立即触发停机指令,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2.2 5G/6G 支撑多设备协同 AI
多设备协同是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的重要方向,信息通讯技术中的 5G/6G 技术,凭借高连接密度、低延迟的特点,实现多设备间的高效数据交互与协同决策,支撑多智能体 AI 系统的运行。在智慧城市领域,5G 技术连接分布在城市各处的摄像头、交通信号灯、环境传感器等设备,AI 系统通过汇聚这些设备的数据,实现交通流量调度、环境监测、应急事件处理,当某区域发生交通事故时,周边摄像头捕捉的现场数据通过 5G 快速传输至 AI 调度平台,平台实时分析事故影响范围,调整周边交通信号灯,引导车辆绕行,并通知应急部门前往处置。
2.3 算力网络助力大模型训练
大参数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需整合跨区域、跨机构的算力资源,信息通讯技术构建的算力网络,为大模型训练提供了高效的资源整合能力。算力网络通过统一的调度平台,连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计算集群,形成跨域算力池,某 AI 企业开展大模型训练时,可通过算力网络申请调用不同区域的闲置算力,将训练任务拆解为多个子任务,分配至不同计算节点并行处理,大幅缩短训练周期。
三、信息通讯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挑战及优化路径
3.1 面临的核心挑战
当前信息通讯技术在人工智能中的使用,仍面临三方面核心挑战:一是网络带宽瓶颈,随着 AI 模型数据量持续增长,尤其是多模态数据的传输,现有网络带宽难以满足大流量、高并发的数据传输需求,易出现传输拥堵;二是算力调度效率问题,算力网络中计算节点分布广泛,不同节点的硬件架构、算力性能存在差异,如何根据 AI 任务需求精准匹配最优节点,避免算力资源浪费,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数据安全风险,AI 数据在传输与交互过程中,易面临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尤其是跨机构协同场景,数据隐私保护难度较大。
3.2 优化路径
技术升级方面,一是推进 6G 技术研发与商用,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与传输速率,同时开发智能网络调度算法,根据 AI 任务的优先级与数据类型,动态分配带宽资源;二是优化算力网络调度机制,引入 AI 技术自身优化算力分配,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历史调度数据,预测不同 AI 任务的算力需求特征,实现更精准的节点匹配;三是加强数据安全技术应用,采用联邦学习、同态加密等技术,在数据传输与协同训练过程中保护数据隐私,同时部署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实时识别数据传输中的异常行为,防范安全风险。机制完善方面,一是建立跨行业的算力协同机制,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算力网络的技术标准与资源调度规则,促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算力资源共享;二是完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明确 AI 数据传输与交互的安全责任,制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对敏感数据的传输实施严格管控;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培育既掌握信息通讯技术,又熟悉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两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人才支撑。
结语
信息通讯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支撑,通过算力网络构建“云-边-端”协同架构,以高速传输技术优化数据交互效率,依托分布式存储管理海量数据,有效破解 AI 算力不足、数据传输延迟、数据管理难等瓶颈,推动其在实时性应用、多设备协同、大模型训练中落地。尽管当前面临带宽、算力调度、数据安全挑战,但通过技术升级与机制完善可逐步化解。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讯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指南 [Z]. 2024.
[2] 中国通信学会。算力网络技术白皮书 [R]. 2024.
[3] 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中的算力调度技术研究 [J]. 通信学报,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