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融入方式探究

作者

王文舒

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基本素养。小学阶段是语言与文化认知的关键期,将跨文化意识融入英语对话教学,不仅能激发兴趣,更为未来交流打下基础。但目前对话课堂多聚焦词汇句型,忽略文化背景与交际策略,导致学生易出现文化误读和表达不足。鉴于此,本文立足对话环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提出系统的跨文化融入策略,以期同步提升语言运用与文化理解,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与案例深入验证其效用。

一、跨文化意识融入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指学习者对自身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具备敏感性与反思能力,并能在交际中灵活运用文化知识与交际策略。基于布鲁纳的文化心理学视角,语言学习不仅是语言系统的掌握,更是文化意义的重构;维果茨基的近侧发展区理论则强调在指导下完成高水平认知任务的重要性,为跨文化教学提供了认知支持。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其思维已初具抽象能力,但仍需通过具体情境体验文化差异。将跨文化意识融入对话教学,应依托情境化教学理论,构建真实或仿真实际交流场景,通过师生共建的文化输入、学生自主参与的互动实践和反思总结,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敏感性和适切性。

二、基于主题情境设计的跨文化文化导入策略

在对话教学设计中,以主题情境为载体将文化元素自然融入是实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关键。首先,在单元主题确定阶段,应甄选贴近学生生活且富含文化内涵的情境主题,如“节日与习俗”“校园生活”“家庭与庆祝”等,通过图片、视频与真实物件等多模态素材直观呈现中西方文化异同,既激发学生兴趣,又为后续对话奠定情感基础。其次,在对话示范与操练环节,教师可引入目标文化中的典型交际仪式,例如西方的节日祝福语、正式与非正式场合的餐桌礼仪用语等,采用角色扮演、情境剧或模拟购物等互动活动,让学生在仿真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并体会文化底蕴。最后,针对学生易出现的跨文化误区和表达偏差,设置对比性讨论环节,如中英文表达差异分析及文化礼仪对照,通过小组交流与教师引导,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并学会在对话中自主调整表达策略,增强跨文化适应力。

三、利用多元素材呈现促进学生跨文化体验

单一课本对话示例难以满足跨文化认知需求,需借助多元化素材呈现目标文化。首先,可引入真实语料,如国外学生的日记摘录、短视频访谈、网络直播片段和新闻简报等,让学生接触地道语境中对话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并鼓励他们模仿、改编或配音,提升语言表现的真实性。其次,通过绘本故事与歌曲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不同文化主题,如万圣节的南瓜灯传说、圣诞节的颂歌或中国春节的贴春联、舞龙舞狮等民俗,以及印度的排灯节故事等,让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交织共振。再次,应用互动式数字资源,如虚拟校园游览、在线交流平台与国际小伙伴视频通话,让学生通过文字或语音实现跨国对话,实时交换节日习俗与校园生活琐事。还可指导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制作文化海报或短剧视频,并在班级展播分享,使多元素材的导入不仅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为对话活动提供了更丰富的情境和真实背景,有助于学生在多样化体验中内化跨文化知识与交际规范从而在实际交流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语言与文化礼仪。

四、合作探究与反思日志在跨文化对话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合作学习与反思总结。在对话教学中,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学习,主题可围绕文化差异调研、礼仪比较或跨文化场景再现等。学生分工收集资料、设计对话情境、撰写剧本并进行表演,既锻炼团队协作与口语表达能力,也使文化探究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学习日志或思维导图,记录在对话实践中遇到的文化冲突、策略调整和自我收获,并在同伴互评或教师点评中进一步反思与完善。这种“做中学—反思—重做”的循环学习,不仅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也提升其元认知能力,使跨文化对话技能得以内化、迁移并在日常交流中自觉运用。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数字作品集,将小组成果、视频演示与反思日志上传至班级云端,利用多媒体自评工具或社区长者点评,让学生获得多方反馈,促进持续改进与深度内化。

五、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的跨文化对话教学体系

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跨文化意识培养持续推进的关键。一方面,可构建多元评价标准,包括语言准确性、交际策略运用、文化得体性与合作探究表现等维度,通过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促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审视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引入形成性评价工具,如跨文化对话档案袋、学习成长记录册等,记录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对话表现与反思成果,便于教师追踪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轨迹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此外,应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邀请家长参与跨文化主题分享或家庭文化作业,让学生在家庭文化氛围中延展课堂所学,形成校内外联动的跨文化教学生态。最终,通过定期社区展示与公开课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与社区成员交流,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并收集社会反馈。

结论

将跨文化意识系统地融入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对语言形式的单一关注,促进学生文化理解和交际策略的协同发展。基于主题情境的文化导入、多元素材的文化呈现、合作探究与反思日志的实践应用,以及形成性评价与家校联动的持续反馈体系,构建了一个可操作、可持续的跨文化对话教学模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虚拟跨文化交流平台,以及不同地区与不同年级学生跨文化对话能力发展的纵向追踪,以不断完善跨文化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参考文献

[1]张艳.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J].校园英语,2024,(52):168-170.

[2]吴翠红.小学英语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以 Unit 1 “It’s more than twenty thousand kilometres long.”为例[J].亚太教育,2024,(24):41-43.

[3]侯龙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12):52-54.

[4]丁雨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及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12):58-60.

[5]朱小菊.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2024,(36):148-150.

[6]王文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融入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影响[J].校园英语,2024,(47):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