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
葛桐
石家庄市西里小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逐渐向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内心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内容不该仅局限于教材文本而应积极朝着社会文化生活领域进行拓展。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类的传统节日集中展现了深厚情感,在这些节日的仪式习俗以及传说的背后,尊老爱幼,感恩敬畏家国情怀等丰富的道德与法治元素蕴含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时抽象的道德说教以及法条讲解其效果往往是有限的。传统节日凭借强烈的仪式感,显著的情境性以及十足的亲和力给道德与法治教育打造了绝佳的载体。
一、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要引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内涵展开深入了解。借助节日活动可使他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而建立起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强烈的自豪感,而这,恰恰就是文化自信的起始点。《万里一线牵》在三年级下册有所涉及,此内容关乎现代通信,把它和中秋节“千里共婵娟”,春节“团圆守岁”之类的习俗相融合,可助力学生领会到节日所承载的血脉亲情以及家庭伦理,这些内容乃是中国人情感结构的核心所在。
为符合小学生认知心理,另一方面提供具体情境用于抽象道德法治概念,靠课堂讲解“规则意识”“家庭责任”等教材里的概念显得抽象空洞,然而传统节日却是生活化的演练场。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在传统节日里开展的包粽子做灯笼等活动充满实践性与趣味性,与此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直观理解节日文化意义和道德要求,达成“知行合一”。
二、当前融入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挑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传统节日文化虽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困难重重。
其一,“表面化”,“形式化”的融入方式存在弊端,不少教学活动仅仅是停留在“画手抄报”“讲故事”这类浅层形式上,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核心观点与节日习俗之间的内在关联。讲端午节时要是仅仅让学生知道屈原的故事以及包粽子的方法,却没有引导他们去思考当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协作”品质,那么就偏离了课程目标。其二,部分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与当代城市儿童的生活经验存在距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代生活产生了“脱节感”,倘若教师未能巧妙地建立起古今之间的联系,学生便很难产生情感共鸣。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想要借助传统的纸笔测试去量化融合课程的效果存在困难,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一)创设节日情境,激发道德情感
道德学习中情感发挥着关键作用,可有力衔接认知和认同让学习效果得以深化,在教学实践当中,创设可以引发学生共鸣的教学情境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在课堂起始阶段通过精心运用实物展示背景音乐以及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手段,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浓厚文化氛围特定的节日场景。这种方法将其带入预设的情感氛围中,旨在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活其内在的情感体验与共鸣,当学生的道德观念接受度与理解深度因情感被充分调动而显著增强时,道德教育不再局限于简单说教转而成为触动心灵的感悟过程,这一转变为后续价值引导和知识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在小学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这一课开展教学时,教师能够把春节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进而实施情感教育,播放一段呈现“春运”景象的短片作为课堂开场,将车站机场人头攒动人们归家心切的场景直观展现出来,紧接着抛出一个核心问题:人们为何不管路途怎样遥远艰辛都一定要在春节时和家人团聚?此问题意在促使学生围绕团圆独特价值与家温暖展开开放性讨论,引发他们对亲情的珍视。引领他们在学生情感被充分激活的基础上,对现代交通的不同方式及其特点展开系统学习,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维系家庭情感、传承中华“家文化”的重要纽带,此时学生便能超越技术层面,深刻领悟到发达的交通网络,从而达成了科学知识学习与家庭伦理教育、情感认同的有机统
(二)剖析节日习俗,阐释道德法治内涵
蕴含着丰富道德与法治元素的“活教材”是传统节日习俗,每一个习俗都能够当作一个生动的“道德故事”,在教学进程中教师需充分施展“解码者”的引导效能,引领学生自他们熟知且饶有兴致的节日活动切入,深度挖掘并阐释其背后承载的道德准则、社会责任,乃至法治理念。在具体的文化实践里,这种教学方式把抽象的价值观念予以具象化,学生在明白传统文化内涵之际,对于其中的行为准则能够自然而然地认同并内化,进而达成文化传承和品德教育的深度融合。
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进行精心设计,在讲授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这一课时,以元宵节观花灯的习俗为依托,构建“能不能把公共花灯带回家里”这样的道德两难情形,引领学生探讨公共财物的特性,进而把"爱护公物"这一抽象规则转变为具体的行为判定。又如紧扣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的教学目标,依托清明节祭扫活动里野外用火这一传统组织学生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展开探讨,鼓励他们提出诸如献花植树这类现代文明的祭扫方式。不仅这一过程传授了安全知识更让学生深切体悟到安全规则旨在保障公共利益与对生命的尊重,有力达成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公民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设计实践活动,促成行为转化
行为的引导与素养的内化才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知识的识记其核心目标乃是达成“知行合一”,必须超越课堂讲解,将教学设计重点置于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任务设计上,以此达成有效教学。引导学生把于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借助创设跟传统文化节日有关的实践情境转变为切实的行动,在这种“以行导行”策略之下,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道理切实融入日常行为,以此深化理解巩固信念,达成从“知”到“行”这一关键性跨越。
以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和重阳节文化进行融合为例,教师在讲授了孝敬父母的道理后,可借着重阳节“敬老孝亲”这个契机,设计一项称作“孝心打卡”的实践作业。可以安排学生去完成这样的任务:为长辈承担一项家务,主动聆听他们的故事,又或者为长辈洗一次脚,要求学生用照片以及日记来记录完成任务的过程,与自身感受。在这一设计中,课程认知目标被巧妙地化作能够实际操作的行动,学生在亲身实践当中,切实体会到了关爱家人所带来的幸福感与责任感。
结束语:
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节日文化相融合,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道德素养以及法治观念。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剖析节日习俗,创设节日情境等策略应对融入过程中的挑战,达成文化传承和德育目标的深度融合。让传统节日文化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源泉,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法治精神的新时代少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宋金红,吴京伟,李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与效能 [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5, (08): 81-82.
[2] 吴文静.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J]. 读写算, 2025, (23):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