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
王冶陶
身份证号:230202198309140814
引言
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的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作为工业体系的核心组成,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产业发展质量。然而,传统机械设计制造模式存在显著局限:设计环节中机械与电气设计脱节,导致功能集成性差、后期调整成本高;制造环节依赖人工操作,不仅生产效率低,还易因人为因素引发加工精度偏差与安全风险,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高精度、高稳定性、高自动化的生产需求。
一、核心概念与技术基础
1.1 机械设计制造范畴
机械设计制造以全流程闭环、多维度保障为核心,涵盖五大核心环节与四大关键要求。核心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路:方案设计阶段聚焦产品功能定位与结构规划,明确机械整体框架;零部件研发针对核心组件开展性能与尺寸优化,确保部件适配性;工艺规划制定加工与装配流程,规范生产标准;整机装配将零部件按工艺整合,形成完整机械产品;质量检测贯穿全流程,验证设计与制造是否达标。关键要求紧扣产业需求:精度保障机械运行稳定性,避免部件配合误差;效率提升生产与作业节奏,适配规模化制造;可靠性确保机械长期稳定运行,减少故障风险;功能性满足多样化应用场景,覆盖不同行业操作需求,四者共同构成机械设计制造的核心目标。
1.2 机电技术核心构成
机电技术以机、电、控协同为核心,由五大关键技术协同构成。机械结构设计是基础,负责搭建机械产品的物理框架,保障结构稳定性与空间合理性;电气控制技术是中枢,通过编程与电路设计实现机械动作的精准调控,主导自动化逻辑;传感器技术是感知器官,实时采集位置、压力、温度等数据,为控制提供依据;自动化驱动系统是动力源,依托电机、液压等装置驱动机械运转,保障运行效率;人机交互技术搭建操作桥梁,通过控制面板、触控屏等实现人与机械的便捷互动,降低操作门槛,五类技术融合形成完整的机电技术体系。
1.3 机电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适配性
机电技术特性与机械设计制造需求高度契合,形成精准适配关系。电气控制技术通过程序化指令替代人工操作,适配机械制造对自动化生产的需求,减少人为干预导致的效率损耗;传感器技术实时捕捉加工与装配过程中的精度数据,如零部件尺寸偏差、装配位置偏移,及时反馈至控制系统进行调整,适配机械制造对精度把控的严格要求;自动化驱动系统可根据生产需求调节运行速度与动力输出,在保障加工质量的同时提升运转效率,适配机械制造对高效生产的追求,三者协同推动机械设计制造向自动化、精准化、高效化转型。
二、机电技术在机械设计环节的具体运用
2.1 机电一体化设计
机电一体化设计打破传统机械与电气设计分离的局限,实现结构、控制协同优化。设计过程中,机械结构设计与电气控制系统同步推进:在规划机械框架时,同步预留电气元件的安装空间,避免后期因空间冲突重新调整结构;在设计传动机构时,结合电气控制逻辑确定电机选型、传动比参数,确保机械动作与电气指令精准匹配。例如设计自动化生产线输送设备时,机械轨道的长度、承重能力需与伺服电机的功率、调速范围协同设计,同时优化线路布局与机械部件的空间排布,减少干涉问题。
2.2 智能化功能设计
智能化功能设计通过融入传感器与控制模块,赋予机械产品主动感知与精准调控能力。在设计阶段,根据机械作业需求嵌入对应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监测设备运行温度、位置传感器定位部件运动轨迹,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传输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通过预设程序分析数据,自动触发调控动作,例如当加工设备的刀具温度过高时,控制模块可自动降低切削速度或启动冷却系统,避免刀具损坏;针对需要精准定位的机械,则集成位移传感器与伺服控制模块,实现毫米级精度的位置调控,大幅提升机械作业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满足高精度制造需求。2.3 仿真与优化
仿真与优化借助机电协同仿真工具,提前预判设计风险并优化方案。设计完成后,搭建包含机械结构、电气控制逻辑的数字化仿真模型,模拟机械实际运行场景,如模拟自动化装配线的部件传输路径、机械臂的抓取与对接动作,通过仿真观察机电系统的协同运行状态,识别潜在问题。针对机械的动力输出、能耗表现等指标开展仿真分析,例如调整驱动电机参数或优化机械传动结构,对比不同方案的运行效果,筛选出效率更高、能耗更低的设计方案。通过仿真优化,可在物理样机制造前解决多数设计缺陷,减少后期调试迭代次数,降低研发成本。
三、机电技术在机械制造环节的具体运用
3.1 自动化生产设备
自动化生产设备通过机电协同替代传统人工操作,重塑机械制造流程。机电一体化机床整合机械加工结构与电气控制系统,可按预设程序自动完成切削、钻孔、打磨等多道工序,无需人工频繁调整刀具与工件位置,大幅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机器人装配线依托机电协同的机械臂,能精准完成零部件抓取、对接与紧固,尤其适用于重型机械或精密部件的装配,既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又提升装配效率;自动输送系统则通过机电联动的传送带与定位装置,实现工件在各加工工位间的自动转运,配合生产节奏动态调节传输速度,避免工件堆积或输送滞后,让机械生产更连贯高效。
3.2 精准控制与调节
精准控制与调节借助机电技术保障制造精度,减少产品偏差。PLC 控制系统作为核心中枢,可将机械制造的各道工序转化为程序化指令,自动控制设备启停、工序切换与参数调整,例如在机械零部件加工中,能按设定流程依次触发机床的切削、冷却动作,实现工序自动化衔接;伺服驱动系统则聚焦加工精度把控,通过实时接收位置、速度反馈信号,动态调节电机运转状态,确保机械刀具或工件的运动轨迹精准贴合设计要求,即使在负载变化时也能维持稳定运行,避免因动力输出波动导致的加工尺寸偏差,保障机械产品的精度一致性。
3.3 生产过程监控
生产过程监控通过机电协同的感知与预警机制,保障制造过程稳定安全。在制造设备关键部位嵌入传感器,可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振动等运行数据,如在机械加工机床中,温度传感器监测主轴温度、振动传感器捕捉设备运行振幅;这些数据实时传输至电气控制系统,系统通过预设阈值比对分析,当数据超出正常范围时,会立即触发预警信号,同时联动设备暂停运行或启动保护机制,避免设备因持续异常运行造成损坏,也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实现机械制造过程的动态监管与风险前置防控。
结语
机电技术通过设计环节的协同优化、制造环节的自动化赋能,有效解决了传统机械设计制造中协同性差、精度低、效率不足等问题,可深化机电技术与新兴技术融合,完善行业应用标准,持续助力机械设计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适配现代工业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林坚.机电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3,(14):210-212.
[2]李海峰.机电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研究——评《机电设备与机械电子制造》[J].铸造,2021,70(0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