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教学做合一” 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整合性改革探究

作者

周敏

湖北省洪湖市第五小学

一、“ 教学做合一” 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 教学做合一” 源自于传统的“ 知行合一” 思想,强调知识的获得应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学应贯穿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小学教育专业中,这一理念强调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能力。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课程的学科壁垒,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理论层面看,“ 教学做合一” 体现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操作在学习中的引导作用。这一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符合新时代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

实践意义方面,“ 教学做合一” 能够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课程的实践操作,教师不仅掌握教学技能,还能不断反思和优化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此外,培养具有“ 教学做合一” 理念的教师,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代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强调理论学习,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一方面,课程内容偏重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等基础理论,缺乏系统的实践操作训练;另一方面,实践课程多为实习或观察,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此外,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存在“ 碎片化” 现象。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割裂,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多为传统讲授,缺乏创新和互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的比例偏低,导致部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一现状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亟需进行课程整合与改革,推动“ 教学做合一” 的落实。

三、课程整合性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课程整合性改革的目标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构建以“ 教学做合一” 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具体目标包括:

1.增强实践导向:将实践操作贯穿于课程始终,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2.优化课程结构: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形成系统性、连续性的学习路径。

3.提升教师素养: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未来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推动教学创新: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在改革原则方面,应遵循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融合多学科资源: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等多学科内容,形成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3.强调实践操作:将实践环节贯穿课程全过程,设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4.注重教师引导:强化教师在课程中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

5.推动课程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制、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具体的课程整合策略

1.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

在课程内容方面,应根据“ 教学做合一” 的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将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课程与教学技能培训相融合,设计跨学科的课程模块。具体做法包括:设置“ 教学设计与实践” 模块,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反思等内容融入到各学科课程中;在学科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结合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应用理论知识。

2.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

建立以“ 实践导向” 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例如,基础理论课程安排在学业初期,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在中后期,增加实习、微格教学、教学观摩等实践环节,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将不同课程内容按照主题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学习路径。

3.实践环节的多样化设计

丰富实践环节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实践操作的实效性。例如,设立“ 教学实验室” 或“ 模拟课堂” ,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开展校内外实习、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多样化实践活动;引入教育技术工具,如智能白板、教学软件,提升实践操作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

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采用项目制学习,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设计完整的教学方案;推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利用案例教学,增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结合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5.教师角色的转变与能力提升

课程改革还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应成为课程设计的引导者和实践的指导者,具备创新教学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课程整合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学研究,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五、课程整合性改革的实施路径

1.课程体系的调研与诊断

首先,进行现有课程体系的全面调研,分析课程内容、结构、实践环节的现状与不足。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师生的意见,为改革提供依据。

2.课程设计与开发

在调研基础上,组建课程开发团队,结合“ 教学做合一” 的理念,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方案。开发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实践环节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试点与推广

选择部分院校或专业作为试点,开展课程改革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完善课程设计,逐步推广到其他院校。

4.教师培训与能力建设

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其课程整合和实践指导能力。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经验,形成良好的课程改革氛围。

5.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整合效果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通过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的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

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课程整合性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挑战,如资源不足、教师能力有限、课程体系调整难度大等。对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增加投入,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建设实践基地。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课程整合和实践指导能力。

-推动校企合作,拓展实践平台和资源。

-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逐步推进,避免“ 一刀切” 。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七、未来展望

随着“ 教学做合一” 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性改革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应加强课程内容的创新与优化,深化实践环节的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同时,应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不断优化,为基础教育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教师。

结语

“ 教学做合一” 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对教师素养的核心要求,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通过课程的系统整合、结构优化、实践丰富和教学创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课程整合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高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全面升级与发展,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丽娟.(2018).以“ 教学做合一” 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路径分析.《教育研究》,(6),78-82.

[2]陈伟.(2021).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整合中的实践策略研究.《现代教育管理》,(4),66-70.

[3]刘强.(2022).打造“ 教学做合一” 的实践平台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发展.《高师教育研究》,(10),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