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模型在住宅屋面防水施工工艺优化中的应用

作者

薛辰中

身份证号:320802198110313030

引言

住宅屋面防水施工工艺是决定防水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的核心环节,其合理性直接影响防水层的密封性、耐久性与抗渗漏能力。当前,传统屋面防水施工工艺优化多依赖施工人员经验,存在显著局限,工艺设计阶段,仅凭人工判断确定卷材铺贴顺序、涂料涂刷层数等方案,缺乏对屋面结构、环境条件的系统性考量;施工过程中,无法实时根据温湿度、材料状态等动态因素调整工艺,易出现卷材空鼓、密封不严等质量问题;工艺参数优化盲目性强,未结合多因素耦合分析,导致施工效率低、材料浪费严重。

一、传统住宅屋面防水施工工艺的局限

1.1 工艺设计依赖经验,科学性不足

传统工艺设计多基于施工人员过往经验,未充分结合屋面实际条件开展系统性设计。针对不同屋面坡度,仅凭经验选择防水卷材类型与铺贴方向,未考虑屋面排水路径对卷材受力的影响,易导致卷材长期受水流冲刷出现开裂;对管道根部、女儿墙等关键节点的防水工艺设计,仅沿用固定模板,未根据节点结构尺寸、材料特性调整密封方式,易形成渗漏隐患。

1.2 过程管控滞后,动态调整缺失

传统施工过程中,工艺管控依赖人工巡检与事后验收,无法实时响应动态变化的施工条件。施工期间环境温湿度骤变时,未及时调整防水涂料的涂刷间隔与固化时间,导致涂层附着力不足;卷材铺贴过程中,因基层平整度波动出现局部空鼓,人工巡检难以及时发现,需待后期渗漏后才能追溯问题,此时已造成防水层失效。

1.3 参数优化盲目,多因素耦合分析缺失

工艺参数的优化缺乏科学方法,仅通过人工试错或固定标准确定,未考虑多因素耦合影响。确定防水涂料涂刷厚度时,仅参考材料说明书的推荐值,未结合当地气候、屋面使用场景分析厚度与耐久性的关联,导致厚度过薄易老化、过厚易开裂;优化卷材搭接宽度时,未考虑施工环境风速对卷材铺贴平整度的影响,风速过大时仍采用常规搭接宽度,易出现搭接处密封不严。

二、人工智能模型在施工工艺优化中的核心应用路径

2.1 基于案例学习的工艺设计优化

人工智能模型通过学习海量历史施工案例数据,构建工艺设计优化模型,为不同场景下的屋面防水施工提供科学方案。模型首先收集历史项目的屋面结构数据、环境数据、材料数据及对应工艺方案与施工效果,形成案例数据库;随后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挖掘案例数据中的关联规律,如识别坡屋面 + 多雨气候场景下,采用 S 型卷材铺贴顺序 + 高弹性密封胶的工艺方案渗漏率更低;最终,针对新项目的屋面条件与需求,模型自动匹配相似案例,生成定制化工艺设计方案,包括防水材料选型、关键节点处理方式、工序衔接顺序等,并标注方案的预期效果与潜在风险,为工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人工经验的主观性影响。

2.2 基于实时数据的过程动态管控

人工智能模型结合实时施工数据,构建过程管控模型,实现工艺的动态调整与异常预警。施工前,模型在系统中预设工艺管控指标;施工中,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施工数据:摄像头捕捉卷材铺贴平整度、密封胶填充状态,传感器记录环境温湿度、涂料涂刷压力,数据实时传输至模型;模型通过计算机视觉与数据分析算法,实时比对采集数据与管控指标,若发现异常,立即触发预警,推送至施工管理人员终端,并同步生成调整建议;模型实时关联前序工艺数据,若前序基层处理不达标,自动提醒后序防水层施工需加强局部防护,实现各环节工艺的协同管控,避免问题累积。

2.3 基于多因素耦合的参数智能优化

人工智能模型通过多因素耦合分析,构建工艺参数优化模型,确定最优施工参数组合。模型首先梳理影响工艺效果的关键因素,明确各因素与工艺参数的关联关系;随后通过强化学习算法,模拟不同因素组合下的参数效果,例如模拟 “高温高湿 + 高粘度涂料” 场景下,不同涂刷厚度与间隔时间对应的涂层固化质量,筛选出固化速度快且附着力强的参数组合;施工过程中,模型实时采集现场因素数据,动态调整工艺参数,例如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自动缩短防水涂料固化间隔时间,避免涂层因高温过快固化出现裂纹。

三、人工智能模型应用的落地优化策略

3.1 构建标准化工艺数据体系

数据是人工智能模型运行的基础,需建立覆盖全流程的标准化工艺数据体系。一方面,明确数据采集范围与标准,收集历史项目的工艺设计方案、施工过程数据、质量验收结果、后期运维记录,确保数据涵盖设计 - 施工 - 验收 - 运维全周期;统一数据格式与分类标准,将屋面结构数据按坡度 -面积 - 节点类型分类,工艺参数数据按材料 - 设备 - 环境关联,避免数据混乱。建立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安排专人负责数据审核,剔除重复、错误数据;定期对历史数据进行更新,补充新型材料、新工艺的案例数据,确保数据时效性;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设置分级访问权限,避免数据泄露,为模型提供高质量、全维度的数据支撑。

3.2 建立模型动态迭代机制

人工智能模型需通过持续迭代更新,提升工艺优化的准确性与适应性。一是定期开展模型训练:每季度收集新的施工案例数据与工艺优化效果数据,用新数据重新训练模型,调整算法参数,确保模型能适应新型屋面结构、新材料的工艺优化需求;二是开展模型效果验证:在新项目中同步采用 AI 模型优化方案与传统经验方案,对比两者的施工效率、质量达标率,分析模型方案的优势与不足,针对性改进模型;三是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迭代:邀请防水工程专家对模型输出的工艺方案进行评估,修正模型的不合理推荐,平衡模型算法与实践经验,提升模型的实用性。

3.3 提升人员 AI 应用能力

施工与管理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是模型落地的关键,需通过分层培训提升能力水平。针对施工人员,培训内容聚焦 AI 模型的基础应用,如如何通过终端设备查看模型推荐的工艺参数、如何响应模型的异常预警、如何准确采集施工数据上传至模型,确保施工人员能按模型优化方案规范操作;针对技术管理人员,培训重点包括模型原理理解、模型方案评估、模型异常处理,提升管理人员对模型的把控能力;培训采用 “理论授课 + 现场实操” 模式,结合实际项目案例模拟模型应用场景,让人员熟悉操作流程;建立考核机制,将人员 AI 应用能力纳入绩效考核,对能熟练应用模型优化工艺的人员给予奖励,确保培训效果落地。

结语

人工智能模型为住宅屋面防水施工工艺优化提供了数据驱动、动态适配、精准高效的技术方案,通过工艺设计优化、过程管控、参数优化的全流程赋能,有效解决传统工艺的经验依赖性、管控滞后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工艺局限,阐述 AI 模型的核心应用路径,提出数据体系、模型迭代、人员能力的优化策略,得出以下结论,人工智能模型可显著提升防水施工工艺的科学性与稳定性,降低渗漏风险;完善的数据支撑与持续的模型迭代,是确保技术落地的关键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静.住宅建筑工程屋面防水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品牌与防伪,2025,(10):165-167.

[2] 张 勇 . 住 宅 建 筑 工 程 中 的 屋 面 防 水 施 工 技 术 [J]. 全 面 腐 蚀 控制,2025,39(06):262-264.DOI:10.13726/j.cnki.11-2706/tq.2025.06.2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