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工学校学生技能培养与日常管理协同路径研究
王湘涵
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海市 200437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由“制造”向“智造”的深刻转型,这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工匠,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具备坚定的职业信念、严谨的作风、创新的意识与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培养一线技术骨干的主阵地,其使命已然升级。然而,反观许多学校的内部运作,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依然突出:承担“教书”职责的技能培养系统与肩负“育人”使命的日常管理系统,仿佛行驶在两条平行轨道上的列车,目标虽大致相同,却缺乏有效的交汇与联动。教学系统关心的是学生的技能分数和竞赛名次,而管理系统则更关注学生的到课率和行为规范。这种职能上的割裂,导致学生的知识技能增长与职业素养养成被人为分离,难以融合为完整的职业能力。因此,探索如何将技能培养与日常管理有机协同起来,实现“1+1>2”的育人效能,已成为提升技工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 技能培养与日常管理脱节的现实困境与成因探析
要寻求协同之道,必先正视脱节之弊。这种脱节并非表面上的工作疏漏,而是源于理念、机制、载体乃至评价体系的深层隔阂。
首先,在理念层面,“重技轻管”或“管教分离”的思想仍占有相当市场。在许多办学者的潜意识里,学校的“硬实力”体现在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大赛成绩上;而日常管理则多是“软约束”,旨在保障教学秩序稳定,处于从属地位。这种观念导致专业教师与班主任队伍之间存在一堵无形的“墙”。专业教师往往认为自己的核心任务是传授技艺、指导实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应是管理队伍的职责范畴;反之,管理人员也可能觉得课堂和车间之外才是自己的“主场”,对专业技能的内在要求不甚了了。双方缺乏共同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认同,协同自然无从谈起。
其次,在机制层面,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构成了协同的刚性障碍。教务科、系部与学生处、团委通常分属不同副校长管辖,各有各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缺乏常态化的沟通平台与协同机制,使得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名学生在数控铣床操作中表现出的极致耐心和创新思维,可能止步于实训车间,无法成为其综合素质评价的亮点;而他在集体生活中展现的领导力和责任感,也难以为专业教师因材施教提供参考。这种信息阻隔,使双方都无法描绘出学生完整、立体的画像,教育干预便难以精准施策。
第三,在载体层面,两类活动的设计往往没有太多关联。技能培养的主战场是教室和实训中心,氛围严谨、强调标准;日常管理则多通过班会、文体活动、纪律检查等形式展开,侧重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二者在内容和场景上交集有限。例如,一场精彩的技能比武,可能只聚焦于技术指标的达成度,却忽视了赛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诚信品质与团队风貌;一次宿舍文明创建活动,也可能仅停留在内务整洁层面,未能与实训中强调的定置管理、安全生产等职业习惯有效衔接。载体上的分离,使得宝贵的教育契机被白白流失。
最后,在评价层面,“指挥棒”的导向偏差进一步固化了脱节的格局。对专业教师的考核,重在课时量、学生技能鉴定通过率、竞赛获奖层次;对管理人员的评价,则侧重于班级违纪率、宿舍达标率、活动组织情况。这种泾渭分分的考核体系,无形中引导双方只对自身职责范围内的“KPI”负责,缺乏跨部门协作的内在动力。对于学生的评价,成绩单与操行评语“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未能综合反映其作为“准职业人”的整体素养,这反过来也削弱了教学与管理双方协同育人的紧迫感。
二、 构建技能培养与日常管理协同路径的核心策略
打破壁垒、实现协同,非一日之功,需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推动二者从“物理相加”走向“化学相融”。
首要,学校领导层必须率先树立“大育人观”,深刻认识到技能培养与日常管理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必须让全体教职员工明白,精湛技艺的锤炼离不开良好职业素养的支撑,而日常管理正是淬炼素养的核心场域。应通过广泛的研讨、培训,促成教学与管理队伍达成共识:我们的产品不是冰冷的技能证书,而是一个个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都应统一到培养学生成为“德技双馨”的合格劳动者上来。唯有目标同向,才能行动同步。
其次,必须用制度的力量为协同保驾护航。建议建立跨部门的“学生发展指导委员会”,由校级领导牵头,定期研判学生成长状况,统筹重大教育活动,裁决协同中的难题。全面推行“学业导师+班主任”双轨制,为每个班级配备固定的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与班主任结成工作对子,共同负责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涯规划与生活关怀。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搭建“学生成长大数据平台”,整合教学、实训、管理、活动等各类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为精准研判和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让协同建立在科学的基石之上。
第三,要精心设计能够自然融合“技”与“德”的育人载体。一是大力拓展“项目式”载体。积极推行基于真实任务的教学项目,在项目团队中,专业教师负责技术指导,管理人员则重点观察和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抗压能力等软技能,使管理于无形中渗透于技能习得的全过程。二是用心营造“文化浸润式”载体。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例如,打造“技能文化节”,不仅要展示技能成果,更要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建设“大师工作室”,不仅要传承技艺,更要传承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师魂”。三是着力推动“环境场域式”载体。将现代企业通行的 6S管理、安全生产、质量意识等文化,从实训车间延伸至学生公寓、食堂乃至整个校园,营造无处不在的职业化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习惯成自然。
第四,必须发挥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建立有利于协同的激励体系。对教师的考核,应破除“唯技能”或“唯管理”的片面倾向,增设“协同育人成效”指标,将专业教师参与学生思想工作、管理人员支持专业活动的情况,以及双方合作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成果,纳入绩效评价与职称晋升条件。对学生的评价,要坚决告别“一考定乾坤”的模式,探索建立“综合素养积分银行”或“成长档案袋”,全面、动态地记录学生在技能学习、创新实践、职业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形成一份反映其全面发展轨迹的“职业能力体检报告”,并使其与评优、就业推荐紧密挂钩,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努力。
结语
推动技能培养与日常管理的协同,是一场关乎育人体系的深刻变革。唯有将技能的“术”与管理的“道”有机融合,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锤炼与价值的引领、人格的塑造无缝对接,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不仅技艺娴熟,而且精神丰盈、担当重任的大国工匠,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宏伟征程中,书写下技工教育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