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城镇燃气管网多源泄漏检测数据实时融合技术研究
郭鑫
身份证号:410502198708163511
引言
城镇燃气管网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但其长期运行受腐蚀、第三方破坏、施工缺陷等因素影响,易发生泄漏。泄漏不仅造成燃气浪费,更可能引发爆炸、中毒等恶性安全事故,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公共安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低功耗传感器、广域通信技术为多源数据采集提供可能,因此亟需构建适配城镇燃气管网场景的实时数据融合方案。
一、城镇燃气管网多源泄漏检测数据特征分析
1.1 多源数据来源与类型
城镇燃气管网多源泄漏检测数据来源广泛,可按数据产生场景与作用划分为四类核心类型。从直接监测泄漏的感知层设备来看,物理参数数据主要源于管道内部部署的监测设备,用于反映管网基础运行状态,如压力数据能体现管道内燃气压力波动,流量数据可追踪燃气输送的动态变化;泄漏特征数据则来自管道周边及地面的专用检测设备,直接关联泄漏事件,燃气浓度数据可捕捉环境中燃气是否异常积聚,声波数据能识别泄漏产生的特殊声学信号。
1.2 多源数据核心特征
多源数据的核心特征集中体现在时空维度与质量维度。在时空特征上,时间维度存在明显差异,不同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各不相同,部分传感器需高频采集以捕捉瞬时泄漏信号,部分则可低频采样记录趋势变化,且泄漏发生时,各类数据的变化存在时序关联,如压力数据通常先出现异常波动,随后浓度数据才会呈现上升趋势。空间维度上,传感器部署位置与泄漏点的距离会影响数据强度,距离越近,泄漏信号越明显;同时,管网的拓扑结构也会作用于数据,分支管道可能阻碍泄漏燃气扩散,导致不同区域的浓度数据呈现差异。
1.3 数据预处理需求分析
基于多源数据的特征,预处理需针对性解决三类关键问题。针对数据中的噪声干扰,需通过滤波处理抑制无关信号,比如电磁干扰可能导致压力数据出现无意义波动,振动干扰会影响声波数据的准确性,需通过专门算法过滤这些干扰信号,保留与泄漏相关的有效信息。数据还需进行异常修复与归一化处理。面对数据缺失情况,需通过合理方法补充空缺值,对于超出正常范围的异常值,要准确识别并替换,保证数据完整性。
二、基于物联网的多源泄漏检测数据实时融合技术设计
2.1 融合架构总体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多源泄漏检测数据实时融合技术采用感知层预处理、边缘层初步融合、云端层深度融合的三级协同架构,实现数据处理效率与融合精度的平衡。感知层作为数据采集前端,承担本地初步预处理任务。部署在管网及周边的各类传感器,在采集压力、浓度、声波等数据后,先通过内置轻量化算法完成基础清洗与降噪,过滤明显的无效数据,减少后续传输与计算压力,确保上传至边缘层的数据具备初步有效性。边缘层部署于管网片区,是实时融合的核心环节。其接收感知层传输的数据后,先完成数据层与特征层融合:对同类型传感器数据进行整合优化,提取压力突变率、浓度上升速率等关键特征,再通过轻量化计算模型处理特征信息,生成初步的泄漏嫌疑判断。边缘层的本地化处理大幅缩短数据传输距离与处理时间,保障融合的实时性。
2.2 关键技术模块设计
数据预处理模块针对多源数据特性,通过自适应滤波算法抑制电磁、振动等干扰,消除压力、声波数据中的噪声;借助时间同步协议统一各传感器采样时间,结合管网 GIS 地图实现数据与管道位置的空间关联,完成时空对齐;再通过归一化算法将不同量纲的数据映射至统一范围,为融合分析奠定基础。数据层在边缘层实现同类型数据整合,依据传感器精度动态分配权重,提升原始数据可靠性;
特征层通过主成分分析降低特征维度,保留关键信息,再利用轻量化神经网络对多源特征进行融合,输出泄漏嫌疑度;决策层在云端层基于改进的证据理论,引入证据可信度动态调整机制,解决多源决策结果的冲突问题,输出最终泄漏判定结论。
2.3 融合技术安全性设计
数据传输安全方面,采用加密协议对感知层与边缘层、边缘层与云端层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确保数据完整性与机密性。设备身份认证环节,为每个传感器、边缘节点分配唯一身份标识,建立严格的接入认证机制。只有通过身份验证的设备才能接入融合系统,有效抵御非法设备接入带来的安全风险,保障系统边界安全。数据存储与隐私保护方面,云端层对存储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对涉及管网关键位置、敏感运维信息的数据进行脱敏处理;设置访问权限控制,不同角色人员仅能获取对应权限的数据,防止数据泄露,同时定期开展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安全隐患。
三、基于物联网的多源泄漏检测融合系统实现
3.1 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采用四层架构设计,各层功能明确且协同联动。感知层部署各类检测设备,负责采集管网压力、燃气浓度、声波等数据,是数据获取的基础;网络层选用适配管网场景的通信技术,搭建传感器与边缘节点间的传输通道,保障数据稳定传输;平台层依托云端服务,提供数据存储、计算资源支撑,为融合算法运行与系统功能实现提供基础环境;应用层开发可视化操作界面与功能模块,满足泄漏监测、预警推送、数据查询等实际运维需求,实现技术与业务的衔接。
3.2 硬件选型与部署
硬件选型围绕适配性、稳定性原则,传感器优先选择低功耗、抗干扰型号,以适应管网复杂的户外环境与长期运行需求;边缘节点选用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设备,支撑本地化数据处理与初步融合;通信模块则根据管网覆盖范围与传输需求,选择传输距离适配、功耗较低的类型。部署时结合管网风险等级与拓扑结构,在人口密集、管道老化等高危区域加密传感器部署,边缘节点按片区覆盖原则设置,确保数据采集无盲区、传输无中断。
3.3 软件系统开发
软件开发按模块化、易维护思路推进,硬件端开发传感器固件与边缘节点程序,实现数据采集与初步处理功能;算法端基于编程语言封装分层融合算法,设计调用接口,确保算法可灵活集成;前端采用直观的可视化技术,开发管网地图、数据仪表盘、预警弹窗等界面,方便运维人员操作;后端搭建服务框架,实现数据接收、存储、分析及预警信息推送等核心逻辑,保障系统各模块高效协同。
结语
本研究针对城镇燃气管网泄漏检测痛点,提出基于物联网的多源数据实时融合技术,通过三级融合架构与分层算法设计,有效提升了检测准确率与实时性。实验验证表明,该技术能适配复杂管网环境,为燃气安全运维提供可靠支撑。但研究在大口径管道适配性、极端环境鲁棒性上仍有不足。未来可拓展光纤传感、无人机巡检等数据来源,结合数字孪生技术优化泄漏预测与应急决策,推动技术在更大范围落地,助力智慧燃气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旭亮, 吴 伟. 城市 燃气管道 施工中 常见的问 题与应 对措施[J]. 中国高 新技术企业,2012,(14):81-83.
[2]陈旭.试论城市燃气管道设计施工中的常见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