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郭果果
郑州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河南郑州 450064
摘要: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落脚点最终是教师教育的质量。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随着高校学生数量增加,师资问题愈发严重,教育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提高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都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2020年12月24日,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六部门印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有关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系列举措。2024年8月26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2025年1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作出宏观部署。一系列政策的推动、教育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研究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十分必要。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研究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教师专业化理论体系,而且能够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依据和技能保障。从理论上确定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确定专业知识理论框架,掌握实践中需要的专业知识,明确教育对象与专业活动范围。
对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的研究,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丰富,是对教师职业所依赖的学科理论体系的丰富,直接促进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从而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提高教师行业的社会认可度。
2)现实意义
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的研究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高校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术界中的热点问题,加之高校扩招以后,教学质量曾出现滑坡,更使其成为当今社会的舆论焦点。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的理论中心就在“教学”之上,研究高校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这对于推动该校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为其他高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二、相关概述
(1)教师专业化含义
教师专业化其实是指成为教学职业成员并且逐渐熟练教学工作的的一个过程。静态意义上,反应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动态意义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完善的过程。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化,目前有“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组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师观、师德、师智、师能、师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知识水准、自主权、责任”等不同观点。
(2)教师专业化内容
教师是专门提供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会学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还要有道德素养。从教师教育教学方面分析,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指标。本项目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分别对郑州科技学院教师的职业认知、综合素质,教学、科研、进修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做出了相应的数据分析。
三、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职前阶段高校教师培养过程不完善
首先,社会缺乏一个对高校教师的专门培养机构。专业的培养机构能够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像师范类的高校承担着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为教师未来踏入教学岗位奠定必备的能力基础。没有专业的培训,及时拥有良好的科研能力,也未必是出色的教师。
其次,高校教师资格制度并不完善。对于进入高校的教师面试环节重点关注教师的学历学位以及科研能力,而对于教学能力只是简单的试讲,这样一来进入高校的教师,可能教学水平欠缺,有的甚至不适合讲课,只适合做科研,这就失去了教师最基本的职能。
再者,进入高校后,虽有“岗前培训”,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岗前培训更多是理论的讲解,并且持续时间短,有的甚至是形式化的培训,这样的培训过分注重理论需求,而忽略了实践技能,培训方式单一,并不能从实质上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在进入高校前就缺乏相关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训练,更不要说进入高校后,教师直接走向讲台,无法接受到教学专业的训练,那么高校的教学质量可能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
(2)高校教师教师偏重科学研究,轻视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学科专业能力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学科专业能力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育教学能力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两者缺一不可。”这是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请教学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多种,比如高校教师需要每学期进行评分,这其中科研的占比较大,导致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更偏重于论文的撰写以及项目的申报。那么科研知识的积累是教师本身知识的积累,而教育教学相当于教师知识的输出,如果偏重于任何一个方向,都会影响教师教学专业化的发展。
大部分教师为了达到学校的考核,或者为了评职称,更多的时间投入科研,造成教学的精力和时间不足,也说明了教师偏重科学研究,轻视轻教学能力的问题。另外,高校教师除了教学时间,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科研,有的教师科研工作时间是教学时间的2倍以上,甚至有的超过3倍以上。这直接看出教师偏重科学研究,轻视教学能力的问题。
(3)职后阶段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教师是保证一所高校不断发展、进步的生力军。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更加能够保证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那么,对高校教师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一般包括高校教师聘任制度、高校教师入职教育制度、高校教师激励制度、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以及高校教师培训制度等。根据当前高校教师们反映的问题,大部分认为影响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是主动发展的内动力不足以及科研压力大,还有部分认为是缺乏专业的教师培训。对于高校的激励制度可能形式单一,另外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造成教师的失落感。对于教学的考核标准是以“教学课时量”为标准,考核形式单一。这样一来,教师们只关心每学期是否完成了指定的课时量,不会在意所教课程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所教学生,这样将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教师培训制度属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是促进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的的方式之一。首先,教师培训经费欠缺,教师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低,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影响到了全校的教学质量。其次,培训的内容并不是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而是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一人讲多人听”的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形式的培训教师从中学不到实质的东西,从而也会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培养体系
当今社会,高校教师的培养基本上是从入职阶段开始的。对于那些还没有入职的准高校教师进行教学知识与技能展开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这是提高当今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第一,社会应建立高校教师的专门培养机构。专业的培养机构能够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可以根据一个省份高校的数量,建立若干个高校教师培训机构,主要培养刚踏入高校教师岗位的教师,为教师未来踏入教学岗位奠定必备的能力基础。 第二,在高校教师招聘面试环节,应该注重教师教学能力,要通过完成内容的讲授,并且有专家提问环节,这样不管是了解该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了解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出适合教学的教师。第三,进入高校后,要提高岗前培训的质量,在培训的内容上除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培训实践技能,让教师能够在培训环节就有上台讲课的经验,可以通过培训环节讲课比赛,让参加培训的老师重视培训,并学习其他老师讲课的经验,提高自身讲课水平。
(2)教师应做到教学科研并重发展
第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理念。教师应该知道教学是基本职责,科研也是为教学服务。通过做科研可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促进教师自身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第二,教师应该合理分配教学科研的时间。每学期应该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时间。每周首先要保证充足的备课时间、批改作业时间,辅导答疑时间,是的教学工作高质量地完成。除此之外的时间可以用来做科研,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利用周末。但是不能为了科研,舍弃教学的时间。第三,教师应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大部分教师的项目申报与所教学科没有联系,这样即使科研时间缩短,也并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在申报项目的同时,应该关注与专业相关的热点,尽量选择与教学相关的课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可以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的良好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促进教师教学高质量发展。
(3)完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
第一,完善激励制度。学校在激励教师时,除了年终考核激励,对于平时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奖励。比如教师带学生参加比赛获奖,教师课堂讲课获奖。
对于年终考核的奖励,不能只看综合评定结果进行奖励,可以通过教学、科研分类奖励,教学方面也可以细分,比如教学学生评教结果、督导听课结果。同时,对于奖励的类型,也要多样化,可以是物品、奖金。
第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学校在进行教师考核时,构建涵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学方面注重教学质量、学生评教等;科研方面考量成果质量、项目影响力等;社会服务关注产学研合作、社会贡献等。
第三、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学校培训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更新、学科前沿、教学技能与方法等。
参考文献
[1]朱飞.疫情防控背景下在线教学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J].学园,2020,13(11):84-86.
[2]陈艳丽.专业发展自主性: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就业创业指导教师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2):125-126.
[3]陆冬梅.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4):16-18.
[4]张潜,刘鹰,李妙玄.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的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1,(16):73-76.
[5]庞越鹏,郑时有.科研反哺教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J].科教文汇,2022,(03):21-23.
[6]李想.“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基于双向驱动式发展的视角[J].科教文汇,2022,(01):17-21.
[7]简子婷.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前景展望——基于中韩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对比[J].中国新通信,2023,25(24):167-169.
[8]赵志华.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基于协同理论视角[J].南京开放大学学报,2023,(04):6-11.
基金项目:郑州科技学院教师发展项目立项课题“高校教师教学专业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SFZZXKT202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