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出镜报道模式转型研究
许桦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64
引言
媒介融合时代,数字技术与网络通信迅猛发展,打破传统媒体边界,重塑信息传播生态。报纸、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催生出多元传播平台与渠道。在此背景下,受众信息接收习惯与需求改变,对新闻报道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要求提高。记者出镜报道作为新闻传播重要形式,需与时俱进转型,以适应新环境,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发挥新闻价值。
一、传统记者出镜报道模式的局限
(一)报道理念相对滞后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记者出镜报道秉持的多是单向传播理念。记者作为信息的权威发布者,主要任务是将采编的新闻内容准确传达给受众,较少考虑受众的反馈与需求。报道往往以完成任务为导向,遵循固定流程与模式,从选题策划、现场采访到后期编辑制作,更多围绕媒体自身设定的框架进行,缺乏对受众兴趣点与关注点的深入挖掘与主动回应。这种滞后的报道理念,使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产生距离感,难以引发受众共鸣,降低了新闻的传播效果。例如,在一些时政新闻报道中,记者仅对会议流程、领导讲话进行刻板复述,未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与转化,导致受众觉得报道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无法有效传递新闻价值。
(二)内容呈现形式单一
传统记者出镜报道内容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多依赖于现场画面、记者口播以及简单的采访片段组合。在视觉表现上,缺乏创新与变化,难以吸引受众眼球。画面拍摄手法传统,镜头语言单调,不能充分展现新闻现场的丰富细节与独特氛围。口播内容往往注重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却忽视了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表达方式平铺直叙。采访环节也多局限于简单提问与回答,缺乏深度挖掘与互动性,无法全面展现新闻事件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例如,在日常民生新闻报道中,记者只是机械地记录事件过程,以常规视角进行报道,没有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如情景再现、动画演示等,来丰富新闻内容,使受众难以获得沉浸式的新闻体验,降低了新闻的吸引力与趣味性。
二、媒介融合对记者出镜报道模式的影响
(一)传播渠道多元化拓展报道空间
媒介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限制,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阵地。记者出镜报道不再局限于电视屏幕,通过网络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多元化渠道,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不仅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还为记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报道空间[1]。记者可以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与受众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出镜报道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记者可制作简洁明快、富有创意的短视频报道,以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直播连线等方式,与受众实时互动,增强新闻的现场感与参与感。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拓展,使记者出镜报道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受众需求变化促使报道创新
媒介融合环境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选择更加多样化,其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单一、刻板的新闻内容,而是渴望获得即时、深度、个性化且具有互动性的新闻报道。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种需求变化迫使记者出镜报道进行创新。记者需要更加关注受众需求,从受众视角出发策划选题、组织内容、设计报道形式。在报道突发新闻时,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即时性优势,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报道,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及时性需求;在深度报道中,要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与意义,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与解读;同时,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如在线评论、投票等,鼓励受众参与讨论,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使新闻报道更贴近受众需求,提升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与认同感。
(三)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报道手段
媒介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不断进步,为记者出镜报道带来了丰富的新手段。高清摄像设备、无人机拍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等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画面的质量与视觉冲击力。记者可以利用无人机从空中视角拍摄新闻现场,展现宏大场景与独特景观;借助 VR、AR 技术,为受众打造沉浸式的新闻体验,使其仿佛置身新闻现场[2]。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采集、编辑与分析中的应用,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可快速将采访音频转化为文字,便于记者整理素材;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帮助记者了解受众兴趣偏好,为选题策划与内容创作提供依据。技术的发展为记者出镜报道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助力记者创造出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出镜报道模式转型策略
(一)转变报道理念,树立受众中心意识
在媒介融合时代,记者要实现出镜报道模式的转型,首先需转变传统的报道理念,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意识。从选题策划阶段开始,就要深入了解受众需求与兴趣点,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与民生关切,选择具有新闻价值且能引起受众共鸣的选题。在报道过程中,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运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达,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难懂的术语。注重新闻内容的实用性与服务性,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建议。例如,在生活类新闻报道中,不仅要报道事件本身,还要为受众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同时,积极倾听受众反馈,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调查等方式收集受众意见,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报道策略与内容,使新闻报道更符合受众期望,增强受众对新闻的信任与依赖。
(二)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增强报道吸引力
为提升记者出镜报道的吸引力,需在内容呈现形式上进行创新与丰富。除了传统的现场画面、记者口播与采访片段外,合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利用动画、图表、数据可视化等方式,将复杂的新闻信息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受众,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在报道经济数据、科学研究成果等新闻时,通过制作精美的图表与数据可视化视频,使抽象的数据变得生动形象。引入情景再现、故事化叙事等手法,增强新闻的趣味性与感染力。将新闻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设置悬念、冲突,吸引受众注意力,使受众更容易沉浸在新闻报道中。例如,在人物报道中,通过讲述人物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此外,注重运用多镜头语言与拍摄手法,如特写镜头捕捉细节、慢镜头营造氛围等,提升新闻画面的表现力,为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3]。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报道时效性与互动性
新媒体技术为记者出镜报道提供了提升时效性与互动性的有力工具。利用移动直播技术,记者能够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进行直播报道,将新闻事件实时传递给受众,满足受众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通过手机直播设备,迅速开启直播,向受众展示现场情况,让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进展。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在报道过程中,设置互动话题,鼓励受众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观点,记者及时回复受众评论,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通过在线投票、问答等方式,增强受众参与感。例如,在民生政策报道中,发起关于政策满意度的在线投票,收集受众意见,使新闻报道更贴近民生实际。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新闻内容的二次传播与推广,通过制作吸引人的标题、海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分享新闻链接,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
四、记者在出镜报道模式转型中需提升的能力
(一)全媒体素养提升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需要具备全媒体素养,以适应出镜报道模式的转型。全媒体素养涵盖了对多种媒体形式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记者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新闻采编技能,如采访、写作、编辑等,还要熟悉新媒体平台的操作与运营,能够熟练运用图片编辑软件、视频剪辑软件等进行新闻内容的制作与加工[4]。具备跨媒体传播思维,能够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特点与受众需求,对新闻内容进行个性化定制与分发。了解新媒体传播规律与算法机制,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新闻推广与互动,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例如,在制作短视频新闻时,要根据短视频平台的特点,把握视频时长、节奏,运用热门音乐、特效等元素,增强视频的吸引力。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提升自身全媒体素养,成为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二)现场应变与即兴表达能力强化
出镜报道往往面临各种复杂多变的现场情况,记者需要具备强大的现场应变能力与即兴表达能力。在新闻现场,可能会出现突发状况,如采访对象临时变卦、现场环境干扰等,记者要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灵活调整采访策略与报道方式。这要求记者在平时注重积累经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同时,加强即兴表达能力的训练,能够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清晰、准确、流畅地表达观点与信息。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要善于观察现场细节,捕捉新闻亮点,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现场情况,为受众呈现真实、鲜活的新闻画面。例如,在直播报道中,遇到意外情况时,记者能够冷静应对,运用即兴发挥的能力,将突发状况转化为新闻报道的新看点,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与现场感。
(三)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培养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记者在出镜报道模式转型中需要培养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与素材,为选题策划提供依据。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受众的行为数据、兴趣偏好数据等进行分析,了解受众需求与市场趋势,从而优化新闻内容与报道形式,提高新闻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在报道中,合理运用数据来支撑观点,增强新闻的说服力[5]。例如,在经济新闻报道中,通过对相关经济数据的分析,为受众解读经济形势,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同时,学会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图形等,使新闻内容更易于受众理解与接受。通过培养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提升记者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报道水平与竞争力。
结语
媒介融合浪潮下,记者出镜报道模式转型是新闻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面临传统理念与形式束缚,但在多元传播渠道、变化的受众需求及先进技术推动下,转型充满机遇。通过转变理念、丰富形式、运用技术及提升能力,记者能实现报道模式转型,创作出更具吸引力、影响力与价值的新闻作品,满足受众需求,推动新闻行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豪腾. 出镜记者新闻报道技巧提升探析[J].记者摇篮,2025,(09):162-164.
[2]谭雁. 媒介融合环境下出镜记者需要锤炼的“四力+”路径探析[J].今传媒,2023,31
[3]白佳冰,李姗. 融媒体时代传统记者出镜报道转型策略探析[J].今传媒,2023,31(01):46-48.
[4]谈华伟,杨涛. 中国电视新闻出镜报道发展的社会动因[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2):47-50
[5] 谢丽娜. 媒介融合视域下“Vlog+ 新闻” 与传统出镜报道的比较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1,(02):8-9.
作者简介:许桦,1991.4,女,河南焦作,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