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媒体中心视角下新闻编辑工作的思路拓展

作者

王桂龙

榆树市融媒体中心 吉林省长春市 130400

引言

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媒体内容生产日趋复杂,采编、策划、包装、发布、互动、引导等多种职能不断扩展,编辑作为连接前端采集与终端用户的纽带,正面临着向融合促进者的转型。在此种机制转型与科技赋能的背景下,对新闻编辑在融媒体系统中角色的转变、思维结构的变化进行深刻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为目前的融媒体环境下的主流话语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建设方案。

1 融媒体中心的发展背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融媒体发展,提出构建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运营高效的融媒体发展的信息传递体系。作为融媒体发展的一项重要应用形式,融媒体中心在一系列有关政策引导下推动落实,逐步建立了以县域为基础的基层宣传主平台,实现了对传统媒体机构形态设置、内容供给链条、科技服务平台的重构再造,通过对人力、内容、科技资源的整合,消除以往媒体部门间的资讯壁垒,实现内容的策划、采编、审核、发布、传输路径的集约一体化。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新闻编辑作为关键环节,其岗位和工作重心在从“后台生产”转向“前台管理”,工作由单一向多元组合的转变。融媒体中心的设立不仅改变了信息布局的形态格局,同时也促成了新闻编辑理念、行为方式的结构性变革,成为推动内容生态环境改善和信息传播格局变革的主动力。

2 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2.1 内容审核与价值引导压力加剧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快、途径多、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的突发性及不可控性强,一些谣言或者敏感性信息更容易传播,公众社会风险感知更高。在这一背景下,审查难度加大,对应的审查标准、用语、观点的把控等要求更高。从价值层面看,由于主流声音很容易被多元观点所稀释,加之受制于平台推荐系统的主控,其呈现的内容会更为情绪化、娱乐化倾向,进而影响新闻的社会责任性和深度性,如何协调好传播力与导向力的矛盾,是编辑工作遇到的新挑战。

2.2 技术适应与能力结构重塑的挑战

随着数据新闻、算法推荐和视频传播的广泛应用,新闻信息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如文本、音频、影像、可视化等方式。新闻编辑除了修订纯文本内容的工作之外,还需要参与到不同形态媒体内容的共同生产以及发布的工作中。但在具体实践中,多数编辑仍固守于单一封闭的传统文字工作,对技术手段的使用、平台运行机制等内容的新技能掌握不够,职业技能与业务流程脱节,影响了内容的适应度和多终端协同。

2.3 传播环境多元下的受众流失问题

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加速用户注意力的分散,新闻消费逐渐出现了个性化、极速化、互动性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受众的吸附能力不断减弱。内容生产高度趋同,缺乏独到的见解,平台传播速度滞缓,造成用户体验降低。不仅如此,在基于自身算法优势下,社交媒体在内容传播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主流新闻的影响力在新型媒体环境中越来越边缘化。因此,这对编辑接触群体、增强内容流量层面造成很大困难,传播效果受到制约,受众流失现象趋于普遍化。

3 融媒体中心视角下新闻编辑思路的拓展路径

3.1 推进价值导向与议题设置能力提升

为应对内容审核与价值引导的难点,新闻编辑需要提升议题设置、舆论引导能力,不能拘泥于修饰文词的环节,应提前参与到选题设计环节,根据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热点、公众关注等范畴进行议题设置、形成主题脉络。再进一步建立内容把关机制,健全编辑、审阅与技术的价值把关流程,提升敏感内容识别与应对的能力。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与政策解读知识的学习,提升编辑舆论导向判断能力。实现从“被动的审核”到“主动的主导”,主流舆论将更加积极有效地融入到内容价值传播任务之中,提升主流舆论的社会影响力与内容思考度。同时,应根据平台算法生态特征,提高价值内容在不同环境下和舆论环境下的可见性和影响力,提高编辑在复杂环境下的主动建构能力。

3.2 培育技术内容复合型编辑人才

面对新闻编辑转型问题,其培训难点在于技术适应和能力结构重塑,融媒体中心应该完成由传统文本型编辑到融合性内容与技术型双技能型编辑的转变。融媒体中心应该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以实践任务、角色轮转和案例研习等形式,提升编辑对于内容生产技术要求的多能操作应用技巧,如图文排版、音频视频编辑、数据分析、内容管理软件等,并加强与技术、产品、经营等部门的协同工作关系,拓展编辑的业务思维,强化客户思维。设立算法编辑、数据编辑、视觉编辑等不同的岗位编辑团队,满足不同的复合型内容制作需求。这种融合型编辑人员将会是媒体硬实力的重要支撑,打破技术瓶颈,提升内容的生产制作效率和传播效能,更好适应融媒体传播环境中的综合传播要求。此外,制定出由技术主导型的编辑能力图谱,能力进阶情况可以得到可视的管理,并用量化的方法予以衡量评价,实现了人员结构和工作岗位相匹配,为未来融媒体环境下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3.3 构建数据驱动多平台适配的内容分发体系

为解决媒体多元导致的观众流失问题,融媒体中心应构建以“数据化多平台适配”为核心的新闻传播架构,提升消息的触达率和黏性。这要求加强用户信息的采集分析能力,根据用户的喜好、兴趣标记和行为链路制定分发策略,进而准确锁定受众对象。在传播上,则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质和用户行为特征进行调性、展示和时段调整,形成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多元传播的全链条运作模式。同时使用数据监测建立实时反馈和效果评估系统,调整信息战略和传播逻辑,实行动态改变。编辑的工作角色由简单的信息发布者变为用户导购,积极介入和参与到平台逻辑对接中,以提升宣传穿透力和影响力。通过提升编辑人员的数据平台能力和操作技巧,推动编辑人员的深层配合,建立循环式消息传读评定体系,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中,实现高质量文章对靶向用户的高效传播。

结语: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工作任务的升级并非简单的技术革新、理念转变或职责优化,还意味着要进行角度、履责意识和核心价值观的重整。编辑需要在“采写编发”流程之外,更多主动地承担策划内容、制定宣传策略、衔接平台合作等任务,提升自身的策划能力、媒体整合能力和数字素养。本文重点围绕内容监管、技术融合、用户流失三大问题,探索价值取向、能力建构和分配制度三种路径,应对新闻编辑工作任务的“变与新”,以此为新闻编辑工作任务的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依据。编辑不只是信息的管理者,还成为融合科技平台、传播价值理念和对接客户服务及舆论引导的重要连接,在打造多维度一体化的信息传送平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勇.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工作创新的意义及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 2024, 45(17):115-118.

[2] 刘惠荔.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的挑战及优化路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24,15(19):132-136.

[3] 李昊洋.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创新意识与融合能力提升策略[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2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