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
张磊
凌海市右卫镇综合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 121206
引言
在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总体布局中,“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同时提出发展现代化农业也需要提高生产效率效益的同时,促进全产业链的改进以及协调。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的核心骨架,但由于实际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链条分割、衔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难题。由于产供销等多个环节主体(农民、农场主、公司等)缺乏稳定的上下游协同作用机制,缺乏稳定的技术保障体系,政策及规章制度中的环保属性尚需增强,造成全链上下游不能发挥有效的协同价值,妨碍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的实现。
1 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农业产业链是指由农业产前延伸至产中和产后等过程中各部分组成的产业链,是具有联结点多、参加主体多及价值链延伸的产业。而“协同增值”是指各主体联合及资源最高效利用以获得各部分总体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定位过程中,产业链协同增值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必要途径。就系统整体而言,农产品链是由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分支构成的一个复杂集合体,只有把各个分支的力量整合起来配合合作才能维持其稳定运行高产的运作。换一个角度来说,农产品链的发展需要把各方形成一个共同分担利益共享风险的合作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效率。在这一点上,地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联合发展有利于产业集聚地区联动发展形成规模优势与竞争力。
2 现代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产业链主体间协同机制的缺失与利益联结不紧密
现今中国的农业产业链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社、领导公司、研究所与公家机关,但是实际参与单位中实际合作联结依然较弱,且并未有稳定可行的协议和制度。尤其是在分配收益模式上,领导公司和生产环节一般决定力较强,而农夫则处于较弱的地位,很容易造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降低主动积极程度,影响全产业链高效率运转。因为农民合作社与公司联系密切程度不够深入,研究结果无法及时地转化为市场效应,加上政府力量相对微弱,导致了“强势领导—弱势农户”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松散型的经济关系会导致上、中、下游之间发生明显的利益冲突,造成资源整合不足,价值链不稳,不利于一个有持续的获利和履责的社会群体的建立。
2.2 技术与信息支撑体系的滞后限制协同效率
虽然技术运用、信息运用与应用都是推进现代农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落实起来也表现出诸多不足之处。农产品信息化程度较低,农业信息化工具与现代化管控方式并未得到普及化应用,易导致生产力、精准度与效用都随之降低;农产品加工环节与流通环节未构建统一信息共享系统,成为所谓的“信息黑洞”,致使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互相脱钩,产生更多的资源损耗量。农业技术转移成效低,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不及时,减弱了科技成果促进产业链发展的能力。
2.3 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的不足削弱协同合力
政策制度虽在推进产业集群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性的效果,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地区尚未完全推出有效的财政补贴与金融贷款用以覆盖农产链的关键时期,农户和小微企业获得援助十分困难。与农产链经营相配套的土地转制条例并不完善,这就阻止了规模化的经营模式被广泛实施;并且在农业保险领域上的不完善性,使得分散风险机制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另外,缺乏人才安全保障机制,限制了农业科技专家及技术人员的供给,减少了合作发展的内生动力,地区政府出台的政策具有碎片化、短期化、非长效性特征,不能为整条产业链间的协调合作提供长期动力支持,形成了体制性缺陷,掣肘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进程。
3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3.1 构建紧密型产业联合体促进多元主体协同
推动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首先需要构建紧密型的产业联合体。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契约化与股权化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在利益分配上,应通过价格保护、利润返还和股份合作等机制,确保农户能够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从而增强其积极性与参与度。合作社则应在生产组织与服务供给中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龙头企业需要承担产业链核心整合作用,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带动全链条发展。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在政策支持与技术推广中发挥保障作用,共同推动产业联合体的健康运行。
3.2 强化科技创新与数字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效率
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应大力推动智能化生产和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监测、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以提升生产环节的效率与精准度。同时,加工和流通环节应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实时监控,打破数据壁垒,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保障食品安全并增强消费者信任。大数据分析则有助于市场需求预测和供应链管理优化,提高全链条的运行效率。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平台建设,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产业链整体协同水平,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3.3 健全政策体系与区域协同机制保障长期发展
政策制度是保障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金融信贷与农业保险制度,确保不同环节和主体能够获得合理支持,降低经营风险。土地流转制度需进一步健全,以推动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人才政策方面,应通过引才、育才并重,吸引更多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投身产业链发展。与此同时,应建立跨区域的产业协同机制,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区域协同不仅能够增强产业链的整体韧性,还能推动不同地区在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上的联合行动,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合力。健全的政策体系与区域协同机制,将为现代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
结语: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展开研究,首先阐释了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随后剖析了主体协同不足、技术与信息支撑滞后以及政策制度保障缺失等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构建产业联合体、强化科技创新与数字平台建设、健全政策体系与区域协同机制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产业链协同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的高效衔接,还能够形成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熊易寒.农业强国与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与协同推进[J].人民论坛, 2023(4):40-43.
[2]曾嘉懿.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素质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24, 36(5):129-134.
[3]黄燕.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江苏商论, 2024(10):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