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精神”融入党史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
王梦琪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 450064
“二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工人运动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坚强的斗争意志和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将二七精神融入党史课教学,是贯彻党中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郑州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探寻二七精神有效融入党史课教学的路径,对于传承和弘扬二七精神、贯彻落实党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七大罢工已经走过百年岁月,二七精神的内涵也随着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千里同轨、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顽强拼搏、勇为前锋的斗争精神;忠诚为民、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1],形成了更具新时代特点的精神实质。
一、二七精神融入党史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二七精神融入党史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有利于二七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有利于充实高校党史课教育教学内容,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信念导向和精神支撑。
(一)有利于二七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二七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育是二七精神传承与弘扬的重要途径。通过党史课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二七精神的地位和价值,精神特质和时代内涵,特别是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团结、创新、拼搏、斗争、奉献等等精神内涵,并将其落实在自身的行动上,自觉践行并弘扬二七精神。正确认识二七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联系,立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深刻认识二七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二)有利于充实高校党史课教育教学内容
讲好党史课的关键在于理论基础上的情感和信仰深化,让学生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做到“学史明理”。将二七精神更好地融入党史课教学,要结合史实讲出故事背后的精神和信念,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意志和决心。注重用历史观照现实,照亮未来,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愿景,结合大学生实际,激发他们对革命先辈们的敬仰之情,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把二七精神融入党史课教学,为党史课教学提供最生动、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现实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加强教育的实用性。
(三)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信念导向和精神支撑
大学生是最富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而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专业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当代大学生担当起历史使命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产生不利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其中具有重大危害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可歌可泣的百年历史征程,帮助大学生坚持正确方向、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品格、增强行动自觉,进而将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二七精神融入党史课教学的困境
当前大学生党史课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实效性不高,既有党史教育教学自身的因素,也有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党史课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改善党史教育现状,提升党史课实效性迫在眉睫。
(一)二七精神的内容挖掘与阐释不足
当前二七精神的内涵挖掘方面存在不足。二七精神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和宝贵遗产,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品格,是我们进行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二七大罢工的遗迹需要用心保护,二七精神值得传承和弘扬。这需要一批专门研究和保护二七精神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更深层次的二七精神研究,丰富二七精神理论体系。关于二七精神的内涵,前文已有提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话语表述,虽然各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未形成统一的、公认的内涵话语。这实际上反映出当前二七精神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不明晰、不透彻的情况,尤其是在理论的核心部分研究还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二七精神的弘扬和传播,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确定的话语增强对二七精神的认识,深刻理解其内涵。因此,要加紧对二七精神的研究,做好二七精神新时代内涵的阐释,结合时代特征以确定的、统一的话语对二七精神进行界定。
(二)传统党史课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缺乏吸引力
当前,高校党史课教学的内容挖掘不够,方法载体单一。如果在高校党史课始终实施固定的、统一的教学模式,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忽视了二七精神自身的独特性,就会直接影响二七精神融入党史课的程度。一方面,内容设置的针对性不强,或更多是从历史事实层面进行解读,未能深入到情感和价值层面。然而当前高校党史课教学内容主要为向学生传授党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时因内容枯燥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教育方式方法单一,课堂缺乏吸引力。当前党史课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的讲授方式,在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的情境下,学生难以投入到党史课学习之中。总之,教学内容和方式与信息化社会的教学要求不相称,难以吸引学生目光、抓住学生眼球。
(三)部分大学生对党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邓小平指出:“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雨历程了解并不深入,对党的执政理念与革命、改革进程的认识并不全面,更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思潮泛滥提供传播途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对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表现出排斥党史教育、漠视传统文化等思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正是在这一不良导向下,部分大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在接受党史课教育时态度不端正,表现在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课堂上出现大量“低头族”现象,对党史教育相关学习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二七精神有效融入党史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二七精神有效融入党史课教学,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保障机制多方面提出实践路径,有效提升党史课的实际效果。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推进二七精神更好地融入党史课教学,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要明确党史课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根据党史课程特点,“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1]在大学生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已经有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那么党史课的特点在哪里?如何与近代史纲要课程相区分,避免内容的过度重复,发挥党史课的应有作用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若党史课与近现代史纲要采取无差别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不过是重复上同样的课,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疲劳。综合来看,党史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都需与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所区分,可考虑采取专题教学的模式,综合各种可用的社会资源和地区资源,将课堂与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感。
(二)丰富内容体系
党史课是大学生加强党性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渠道。“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让学生增强历史自觉和自信,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党史课程中,以突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和精神为重点,坚持小切口讲党史,从史实进入到理论,讲清楚其中蕴含着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二七精神融入党史课教学,必须坚持党史的持续性特点,沿着精神谱系与理论体系,深刻挖掘二七大罢工的发生背景、演进过程和历史意义,讲好二七大罢工的故事。进而分析二七精神意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表现,当代二七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二七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联系等问题。
(三)创新教学方法
党史课教学要着力推进方法创新,拓展教学空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师传授法,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共同学习,增添学习内容“鲜活度”。在第一课堂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分组研讨、互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围绕二七精神这一主题自主展开学习交流讨论,加深他们对二七大罢工以及二七精神的记忆、理解、掌握。在第二课堂中,学校与社会共同搭建红色资源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就近就便开展学习活动。二七纪念馆内陈列有大量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真实记录着那段难忘的历史,借助这些展览,尽量向学生还原大罢工时期工人阶级的生存现状,凸显他们团结奋斗、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将党史课教学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联系,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在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二七精神系列宣讲活动,推动二七精神传承与弘扬。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选用要能够与教学内容匹配,处理好方法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既能够保证理论阐释的深度,展现理论的逻辑力量,又能够提升课堂讲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拓展教育载体
教育载体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桥梁,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是提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互联网+教育”新平台。借助微博、抖音等网络交流平台,推送记录有关二七精神的短视频、专项答题等内容,传播二七精神;充分发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功能,积极开发或引进线上智慧教学工具,拓展二七精神的内容,使学习既有广度又有温度;充分挖掘“学习强国”等平台的教育资源,尤其在讲到二七精神时,指导学生同步观看参与、设置测验挑战,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搭建“党史+活动”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关于二七精神的演讲活动、竞赛活动、文艺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有效提升二七精神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可以利用 AR、VR 等先进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展馆和历史场景复原展馆,让革命先辈和学生进行“对话”,营造沉浸式二七精神学习的网络氛围,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总的来说,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展立体生动的全媒体软传播,赋予枯燥的图文生命力,提高党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马宁.新时代背景下“二七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J].财富时代,2022,No.202(03):215-217.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4-17.
3.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