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管理的风险识别与全流程协同管控策略研究

作者

高伟莹

身份证号:23082219850107257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型化、技术复杂化、要求多元化。EPC 总承包模式将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交单一总承包商统筹,避免传统模式问题,缩短项目周期、降低业主成本,当前我国大型工业与基础设施项目中应用占比超 60% 。但该模式下总承包商整合资源、协调主体时风险集中度高、传导性强,各主体协同不畅易致管理效率低。因此,精准识别工程管理风险、构建全流程协同管控体系是保障项目实施的关键。

二、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管理的风险类型与协同短板

(一)全流程核心风险识别

设计阶段风险:设计是 EPC 项目源头,当前存在设计深度不足、与业主需求偏差、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导致施工变更频繁、返工等,因设计问题致工程变更成本占总投资 8‰

采购阶段风险:供应链波动是主要风险,如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采购计划与设计、施工进度衔接不当会增加仓储成本或影响施工进度;国际采购还面临汇率波动等额外风险。

施工阶段风险:施工有安全、质量、进度压力,分别涉及高空作业事故等、施工工艺不达标等、施工方案不合理等问题,且施工与设计、采购衔接不畅易引发混乱。

全周期管理风险:包括合同管理风险,如条款模糊致纠纷;投资控制风险,如成本核算不准致超支;合规风险,如未满足法规要求受处罚。

(二)多主体协同管控短板

权责划分不清晰:业主与总承包商在项目范围、变更签证、付款节点等方面的权责界定模糊,易出现 “ 多头管理” 或 “ 责任推诿” 现象;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的合同约定不细致,导致施工过程中配合脱节。

信息传递不畅通:各主体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渠道,设计图纸、采购进度、施工动态等信息传递滞后或失真。例如,设计单位的变更通知未及时同步至施工团队,导致施工偏差;分包商的施工进度数据未实时反馈给总承包商,影响整体进度管控。

协同机制不健全:缺乏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业主、总承包商、监理等主体间多为阶段性沟通,难以快速解决跨环节问题;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如分包商因利润空间被压缩而降低施工质量,影响项目整体效益。

三、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管理全流程协同管控策略

(一)构建风险分级识别与动态管控体系

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建立 “ 风险识别 - 评估 - 应对 - 监控” 全周期管理流程,采用 LEC 评价法(危险性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工具,从可能性、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将风险划分为重大、较大、一般、较小四个等级。针对重大风险(如设计重大变更、供应商违约)制定专项应对预案,明确责任主体与处置流程;对一般风险实施常态化监控,定期更新风险清单。

分阶段风险精准防控:设计阶段引入 “ 设计 - 施工 - 采购” 三方评审机制,组织施工、采购人员参与设计方案论证,提升设计的可施工性与经济性;采购阶段建立供应商分级名录,对核心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签订履约保函,同时通过期货套期保值、长期协议采购等方式稳定原材料价格;施工阶段推行 “ 安全质量双管控” ,落实班前安全技术交底,采用 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提前排查质量隐患。

(二)完善多主体全流程协同机制

明确权责与利益协同:在合同签订阶段,细化业主、总承包商、分包商等主体的权责边界,明确设计变更、签证管理、付款结算等关键环节的流程与标准;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例如将分包商的利润与项目质量、进度挂钩,通过绩效考核实现多方共赢。

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组建由业主代表、总承包商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分包商负责人组成的联合管理小组,每周召开协调会议,每月开展进度复盘;针对跨环节问题设立专项工作组,如设计 - 施工衔接问题工作组,快速推动问题解决。

搭建一体化信息化协同平台:基于 BIM、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集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成本控制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实现设计图纸在线审批、采购订单实时跟踪、施工进度可视化监控、质量安全问题在线整改闭环管理。例如,通过 BIM 模型整合设计、施工、设备等数据,实现各专业协同设计;利用物联网传感器采集施工机械运行状态、材料库存等数据,为决策提供实时支撑。

(三)强化全流程关键环节管控措施

设计环节优化管控:推行 “ 限额设计” ,以投资估算为依据控制设计规模与标准;引入设计监理制度,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全程监督;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标准化程度,减少施工阶段变更。

采购环节供应链协同:建立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与核心供应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原材料联合储备、设备联合研发;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采购需求与设计、施工进度的自动匹配,精准把控设备到货时间,降低仓储与资金占用成本。

施工环节一体化管控:总承包商对施工全过程实施统筹管理,采用EPC 项目管理软件整合各分包商的施工计划,实现进度协同;推行 “ 样板引路” 制度,先施工样板段,验收合格后再全面铺开;加强现场签证管理,严格执行 “ 先审批后施工” 原则,避免事后纠纷。

四、结论

EPC 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管理风险管控与协同管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风险全周期防控与多主体协同两个维度综合施策。通过构建风险分级识别与动态管控体系,可实现风险的精准防控;通过完善权责划分、沟通协调与利益协同机制,搭建信息化协同平台,能打破主体壁垒,提升全流程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小丽. EPC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散装水泥,2025,(03):209-211.

[2]李桂强,高淑红. EPC 总承包模式下住宅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方法分析[J].居舍,2025,(14):149-152.

[3]姚丽莉. EPC 总承包模式下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控制策略[J].散装水泥,2025,(02):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