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郑荣
河南省新县城关第三小学 465500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 “提质减量” 的改革深水区。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这一政策既要求教师减少机械性作业总量、降低校外培训依赖,又需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分层教学作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范式,其核心在于 “因材施教”,与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的编排理念高度契合。基于此,本文结合人教版教材特点,探索“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旨在通过精准化教学设计,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一)教学同质化与学生差异的矛盾
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多以中等水平学生为参照设计教学方案,导致教学内容、活动难度与评价标准高度统一。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Unit 3 Weather”为例,教师通常要求全体学生掌握“rainy/sunny”等单词及 “How's the weather?” 句型,但部分学生已能进行复杂天气描述,而另一部分学生仍难以准确发音,这种同质化教学既抑制了优等生的发展空间,又打击了后进生的学习信心。
(二)作业设计与“双减”要求的脱节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小学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高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60 分钟。但实际教学中,英语作业仍存在 “量大、重复、低效” 的问题:抄写单词 10 遍、背诵课文 3 遍等机械性任务占比超 70% ,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加重了学生负担,也违背了政策初衷。
(三)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导向
传统英语评价以单元测试分数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个体进步。这种 “结果导向” 的评价方式,使得后进生长期处于 “失败体验” 中,与“双减”政策倡导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评价理念不符。
三、“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动态化学生分层:基于差异,规避标签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前提,需坚持 “尊重差异、动态调整” 原则。教师可结合人教版教材的阶段性目标(如三年级侧重听说、四年级强化读写),通过入学测试、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三维度,将学生分为基础层(A 层)、发展层(B 层)、拓展层(C 层),并每单元进行一次动态调整。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Unit 2 Colours” 为例:A 层学生能认读 5 种基础颜色单词;B 层学生可运用“What colour is it?”进行问答;C 层学生能结合实物描述物体颜色特征。分层结果仅作为教学参考,不对外公布,避免 “标签效应” 伤害学生自尊。
(二)梯度化目标分层:锚定课标,适配教材
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和人教版教材单元目标,制定 “基础—发展—拓展”三级教学目标。以五年级下册 “Unit4 When is Easter?”为例:
·A 层目标:掌握“January—December”单词及“When is...?”句型,能回答节日日期;
·B 层目标:在 A 层基础上,能运用句型询问家人生日并记录;
·C 层目标:结合教材 “Story time” 板块,创编关于节日计划的对话。
三级目标均围绕教材核心主题,既保证基础层达成课标底线要求,又为拓展层提供挑战空间,实现 “减量不减质”。
(三)情境化内容分层:立足教材,活化任务
结合人教版教材 “话题 — 功能 — 结构” 的编排体系,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不同难度的情境任务。以六年级上册“Unit 6 How do you feel?”为例:
·A 层任务(认知理解):匹配 “angry/happy” 等情绪单词与表情图片,完成教材 “Let's learn” 板块填空练习;
·B 层任务(应用实践):分组讨论教材 “Let's talk” 板块情境,用“Why are you...?”询问情绪原因;
·C 层任务(迁移创新):结合 “Read and write” 板块故事,续写主人公解决情绪问题的结局。
通过情境任务的分层设计,使各层次学生均能在教材框架内获得适切的语言实践机会。
(四)精准化作业分层:控量提质,分层赋能
遵循 “总量控制、分层设计” 原则,将英语作业分为 “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创新拓展型” 三类。以四年级上册 “Unit 1 Myclassroom”为例:
·A 层作业(10 分钟):抄写教材“Words and expressions”中的教室物品单词,完成配套练习册基础题;
·B 层作业(15 分钟):用 5 个单词描述自己的教室,录制 3 句口语视频;
·C 层作业(20 分钟):绘制教室平面图并标注英文名称,设计“寻找物品” 的小游戏规则。
三类作业均围绕教材核心词汇展开,总量不超过 20 分钟,既减轻负担,又实现 “作业即学习” 的功能。
(五)多元化评价分层:关注过程,激励成长
构建 “过程 + 结果” 的分层评价体系:对 A 层学生侧重 “参与度评价”,如课堂举手次数、作业完成度;对 B 层学生侧重 “进步度评价”,如句型运用准确率提升幅度;对 C 层学生侧重 “创新度评价”,如对话创编的逻辑性与丰富性。
评价工具可采用人教版教材配套的 “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样本、小组互评结果,每月进行一次 “分层表彰”,如 A层的 “坚持之星”、B 层的 “进步之星”、C 层的 “创意之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四、人教版教材分层教学的实施保障
(一)强化教师协同备课
开展年级组集体备课,将人教版教材按单元拆解为 “分层教学资源包”,包含不同层次的 PPT 课件、任务单、作业设计,减轻教师重复劳动。每周进行 1 次 “分层教学研讨”,分享典型案例,如 “如何在人教版低年级教学中设计游戏化分层活动”。
(二)构建动态分层机制
建立 “双周微调” 制度,通过课堂表现、小测结果综合评估学生层次变化,允许学生自主申请调层。例如,A 层学生连续两周完成 B 层任务且质量达标,可升入 B 层,确保分层始终与学生发展同步。
(三)借力信息技术赋能
利用 “智慧课堂” 平台推送分层学习资源:为 A 层学生推送教材单词的动画微课,为 B 层学生推送句型练习的互动游戏,为 C 层学生推送英文绘本拓展阅读,实现线上线下分层教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刘雅. 基于分层教学模式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观察 ,2024,13(35):75-78.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4.3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