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究
陈新远
连州市九陂镇中心学校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问题解决能力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其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发展。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小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不仅限制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其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探索基于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发展,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学生解题思路狭窄。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尤其是对开放题、简单变形题等,很多学生容易陷入思维定式,难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小学生缺乏数学思维和数学思考,解题思路狭窄,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问题情境。
二是题目情境设置不贴合实际。小学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考试点、知识点的讲解,往往忽视了题目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得题目设计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基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逐步适应应用题难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新意识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应用题的难度。首先,学会读题。很多小学生解题困难的原因在于无法读懂题意,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把握问题的核心。比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目等,以此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其次,学会基础运算。基础运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石,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基础运算的训练,注重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运算背后的逻辑和原理,以此夯实学生运算基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最后,逐步提升题目难度。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应用题的难度。比如在初始阶段,为学生提供基础性强、难度适中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题目的难度和复杂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带领学生举一反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提出新的解题思路,认可学生不同的意见,带领学生共同验证,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举一反三。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无论对错,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受到肯定态度后能够继续主动思考,调动课堂氛围。例如在解决分数加减法问题时,教师应先给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题目,比如 1/2+1/4 、 3/5-1/10 等,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运算步骤和技巧。而后将题目带入实际情况,即“小明吃了半个苹果,小红吃了四分之一的苹果,他们一共吃了多少苹果?”,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掌握基础运算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出问题“如果小明吃了 1/3 的苹果,小红吃了 1/5 的苹果,他们一共吃了多少苹果?”通过变形应用题,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尝试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创建多元题目情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道路上,教师可创建出多元化的题目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比如创设实际题目情境。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设计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即“在超市购物中,我花了 10 元钱,小明花了 35 元钱,小美花了 50元钱,小明和小美花的钱之和是我花的钱的多少倍还多了多少钱?”引导学生结合购物金额进行混合运算,以此巩固学生混合运算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再比如创设问题链情境,结合可针对上述问题依次抛出问题:用数学符号表示题目中的各个条件,尝试用示意图(如线段图、方框图等)来直观表示各个数量之间的待求关系;列出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或方程,以表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折射”。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强化对教学活动的改革,注重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提升应用题解决难度,有效锻炼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惠玉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实践 [J].天津教育 ,2020,(13):83-84.
[2] 孙志玲. 小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J]. 新课程( 中),2019,(0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