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社会热点驱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

作者

秦怡 杨会巧

河北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石家庄 05070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日趋多元化,对时事的关注和判断日益活跃,传统思政课内容面临“远离现实”的质疑;另一方面,新媒体语境中热点事件迅速传播,既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也对教学的内容更新与教师应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将社会热点有效嵌入思政课程体系中,是实现教学改革、增强育人实效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学界对社会热点与思政教育结合的价值不断挖掘,顾政仁与安秋亭(2024)指出,社会热点能够作为高校理解学生思维方式、创新教育方法的重要路径;吕伶俐(2023)强调,热点新闻的引入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程的现实关照和学生共鸣力。然而,目前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热点材料筛选标准不清、教学资源更新滞后、案例库缺乏系统建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内容建设机制入手,推动基于社会热点的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

一、社会热点事件的收集与整理机制构建

(一)多元化信息来源的拓展

高校思政课所需的热点事件应以真实、具有公共影响力和价值导向明确为原则,其信息来源应覆盖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政府公告、学术评论等多个渠道。具体可包括:

权威媒体平台: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等发布的时政评论和新闻深度解读;

新媒体渠道:如微博热搜、知乎话题、微信公众号评论等,及时反映青年学生的关注点;

政策发布平台:国务院、教育部、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动向和重要讲话等,体现国家立场和价值导向;

高校舆情监测与问卷调查:定期收集学生对当前热点的关注偏好、态度倾向,为教学提供一手材料。

在收集过程中,教师应建立“热点监测机制”,每日固定时间梳理重点媒体信息,并设立教学协同小组,对热点事件进行初步分类与价值判断。

(二)热点事件的教育适应性筛选标准

社会热点事件虽丰富,但并非所有事件都适宜纳入教学资源库。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筛选标准:

价值导向性: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方向;

教育关联性:是否能够与思政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如国家制度、法治建设、道德规范等)形成有效连接;

可讨论性与代表性:是否具有多角度剖析空间,能引发学生理性思辨;

信息稳定性:是否已得到权威机构定性,避免尚在发酵或争议中的事件。

例如,在 2023 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可围绕民族自信、国家形象、体育精神展开案例讨论,而对于未经定性、情绪性过强的负面事件,则应谨慎对待或暂不纳入。

(三)专题化归档与动态更新制度

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将收集到的热点事件进行专题归档。建议分类方式如下:

政治时事类:如全国两会、外交动态、法治进程;

社会治理类:如公共卫生事件、灾害救援、食品安全;

科技创新类:如重大科技突破、人工智能发展;

文化传播类:如文娱热点、历史话题热议;

青年议题类:如就业问题、代际沟通、网络文化。

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内容审核与动态更新,确保所用案例具有鲜活性和时效性。

二、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契合的案例资源库构建路径

(一)匹配“课程思政”目标要求

思政课本质上是一门价值引领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培根铸

魂。因此,构建案例资源库应始终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内容筛选与结构安排,确保每个案例都服务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核心育人目标。

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可结合热点事件讲授中国式现代化;还可结合共建“一带一路”案例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

(二)案例呈现方式的设计与优化

为了增强案例教学的感染力和参与度,案例呈现可采用图文结合、数据支持、视频导入、角色模拟等方式,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完成对理论的认同转化。

例如,在讲授“公平正义”相关议题时,可采用“高考复读公平争议”相关案例,通过数据、采访、网络评论等素材构建多维度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厘清政策背景与价值选择。

(三)与教学环节协同融合

案例资源的使用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包括:

课前导入:通过热点案例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课堂讨论:组织小组分析事件本质,引导价值判断

课后延伸:布置社会观察、时事评论写作任务,延展学生思维空间。

同时,应将案例资源融入考试评价系统之中,例如设置案例分析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三、保持教学内容时效性的制度保障与机制建设

(一)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

高校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下,联合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学生事务部门等,形成教学资源库建设与更新的联动机制。设立“时政热点分析组”,定期研判社会热点对思政课程的价值影响,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与分析模板。

(二)建立“快反 + 深耕”双轨运行机制

思政课资源库应同时具备“快反性”和“深耕性”:对突发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国家政策发布、国际局势变动,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课堂回应,强化政治敏锐性;而对持续性热点议题,如青年就业、家庭教育、科技伦理等,则应形成系列化、深层次案例资源,形成常态化教学模块。

(三)推动教师数字素养与教研能力提升

教师应实现从“不为”到“能为”的跃迁,才能真正发挥社会热点的教学价值 [1]。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政治理论水平,更需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时政舆情分析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高校应通过设立专题培训、教学研讨、案例共建、政策解读等多种方式,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与内容设计能力的系统提升。作为高校思想课教师还要不断学习,紧跟社会发展,强化对社会热点的研判能力,以防“内容空心化”与“教育空转化”[2]。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热点事件不仅是新闻议题,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围绕“收集 - 筛选 - 整合 - 运用 - 更新”这一资源库建设全链条逻辑,推动社会热点与思政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更能够引导学生在关注现实、思辨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未来,高校应从制度设计、技术支持、教师发展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社会热点驱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真正实现以“热点”聚“共识”,以“现实”铸“信仰”。

参考文献

[1] 侯欣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价值意蕴及现实策略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07):81-84.

[2] 唐丽静. 运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J]. 高教学刊,2022,8(14):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