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谈留学生近义词教学的教学方法

作者

刘稀客

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13

摘要: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中文的一大特点是存在大量的近义词。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和近义词教学非常重要。文章以“有点儿”和“一点儿”为例,对近义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近义词辨析在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别从语义、词性和语用三个方面讨论“有点儿”和“一点儿”在同义词辨析中的典型性,第三部分是相应的同义词教学策略,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结语,总结全文。

关键词:有点儿;一点儿;汉语教学;近义词;教学策略

“有点儿”和“一点儿”都是表示不确定和程度低的词,都可以修饰形容词和动词,但 “有点儿”是副词,通常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一点儿”是数量词,一般修饰名词,表示少量,重叠使用可以修饰动词,例如:他一点儿一点儿写完了这本书;“一点儿”也可修饰形容词,但是必须放在形容词之后,例如:好一点儿、大声一点儿。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留学生常常在这两个词的使用上形成偏误,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为相关教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1 近义词辨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近义词辨析会伴随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陈美琳.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文教资料,2016(10):34-35.]]汉语母语者在日常使用这些意思较为相近的词时,虽然可以用的对,但是很难解释清楚两个词间的差异。留学生在向汉语教师问起这些问题时,汉语教师如果没有做足充分的准备,常常不能给予学生很好的回答。但我们不能因为讲解近义词的难度大而忽视对这部分教学的关注,反而应该加大对于近义词的研究力度。首先,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如果同义词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阻碍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影响学习效果;其次,在汉语水平考试中,近义词是一个考察的重点,学生学会辨析近义词有助于应对考试;再次,近义词的使用直接影响着交际的效果,正确的使用近义词可以使留学生日常汉语表达更准确。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近义词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

2 “有点儿”和“一点儿”辨析

汉语中近义词数量较多,内容庞杂,给留学生学习中文带来困难。“有点儿”和“一点儿”在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学生稍有不慎就会使用失误。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会造成留学生的畏难心理,这也使“有点儿”和一点儿”在同义词辨析中极具典型性。这部分主要从两个词的语义、词性,以及语用功能进行对比辨析。

2.1 “有点儿”和“一点儿”语义对比

“语义是以语音形式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信息内容。语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反映。”[[[]夏中华.现代语言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116]]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一点儿”有两个意思:“①表示不定的数量;②表示很小或很少,常与‘这么’或‘那么’连用。”[[[]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304]]“有点儿”常常用来表达说话者内心的感受,一般用来进行评价,多表贬义,少数情况表中性和褒义。例如:“他似乎有点儿焦急。”“焦急”描述的是内心煎熬急切的一种状态,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用“有点儿”来修饰表明他内心有急切的感觉,但是不是很强烈。

2.2 “有点儿”和“一点儿”的词性对比

“词性是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222]]词的特点要靠言语信息内容作为支撑,言语信息内容要靠词的特点得以体现。语义和词性是两个词本身最根本的特点,要找到两个词的不同最主要的就是要对比两个词的语义和词性特征,从两个词的本身找到根本性质的差别。“一点儿”最常用的作为形容词修饰名词,如:

小毅不放过一点儿线索。(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有点儿”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为副词修饰形容或动词,例如:

①我真有点儿吃惊。(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②这些科学家、艺术家真有点儿莫名其妙。(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例句①中“吃惊”是个动词,“有点儿”作为副词修饰动词;例句②中“莫名奇妙”是一个形容词,“有点儿”作为副词修饰形容词。

2.3 “有点儿”和“一点儿”的组合关系对比

“有点儿”和“一点儿”除了在修饰名词时表示客观存在的事实外,在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时都有表示贬义的意义,但是两个词所处的位置不同,这里主要体现为在肯定式和否定式中的差别。“有点儿”无论在肯定句和否定句中作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都处在所修饰词的前边,表示现在的情况与之前不同,说话者希望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无论是修饰动词还是修饰形容词都是表达消极的情绪。例如:

①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倒有点儿恨我自己了。(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②她觉得有点儿怪。(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③丈夫变了,变得有点儿不认识了。(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在例句①中,“恨”是一个动词,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感受,由“有点儿”修饰,表明了一种心理的变化。例句②中“怪”是一个形容词,又有点儿修饰,表明她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之前没觉的奇怪,现在觉得稍微“怪”了;例句③是一个否定句,其道理也和前两例相同,之前是认识丈夫的,但随着丈夫的的点滴改变“我”开始越来越不认识了,表达了“我”失落的情绪,心理上感到与“丈夫”的疏离感。在这些句子中“有点儿”的位置都位于所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之前。

“一点儿”的用法有所不同,它在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位置是不同的。否定式通常以“一点儿也不”的形式出现,后边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强调对数量的全部否定,这时候“一点儿”是处在所修饰词之前;而在肯定形式“形容词\动词+一点儿”中,它只能处在形容词和动词之后,要表达的是委婉弱化的语气。其中修饰形容词时一般是要提出看法观点或建议,所以这时候用委婉的语气才更利于被人接受。例:

①他一点儿也不知道这大半年来我的飞速进步。(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②它一点儿也不陌生。(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③稍微笑大一点儿。(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④谢老总是要求孩子们,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学一点儿,懂一点儿。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例句①②是“一点儿”的否定形式。例句①中“一点儿也不”是对动词“知道”的完全否定,表明他对于我进步这件事完全不知道;例句②中“一点儿也不”是对形容词“陌生”的完全否定,表明它对于“我”来说是完全不陌生的。例句③④是“一点儿”的肯定形式。例句③中“大”是一个形容词,“一点儿”作为副词修饰“大”,表明说话人认为听话人现在的笑容还不够大,对他提出委婉的建议,希望听话者能够接受;例句④“学”和“懂”是两个动词,“一点儿”作副词修饰“学”和“懂”,这句话是谢老对于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们可以听进去他的劝诫,所以也应用委婉的语气。在这些句子中,否定句中的“一点儿”和“有点儿”一样是处在动词和形容词前边,但是在肯定句中却是处在动词和形容词后边。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总结:“‘一点儿’还可以用在‘不’、‘没’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相当于‘的确’、‘确实’。”[[[]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有时在“一点儿”和“不”、“没”之间还可以插入“也”或“都”,加强语气。例如:

几年过去了,他还是一点儿都没变。(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这句话是说尽管过去几年的时间了,但是他还是完全没变。“有点儿”有时还是“有”和“点儿”组合的用法,这里的“点儿”和“一点儿”的词义类似,表示数量少,例如:“瓶子里还有点儿水。”表明瓶子里的水的量不是很多。

2.4 “有点儿”和“一点儿”的语用功能对比

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词汇自身的特点,更要关注的是词汇的运用,所以词汇的语用功能就显得极为重要。“语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际效果的行为。”[[[] 夏中华.现代语言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116]]对于语言应用来说,语境就是语言应用的环境。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是指狭义的语境,也就是交际中的口语前言后语或书面语的上下文。谈到辨析两个同义词的语用功能,也不可避免地要对比语境。

两个词的主被动关系不同。“有点儿”修饰的动词一般是表示心里感觉或状态的抽象动词,例如:责怪、想、喜欢、难过,表达的都是外在客观事物对人内心产生的作用,这种动作的发生不是说话者自身可控的,与主观意愿不一致取决于外在事物的作用。外在事物是主动的,而说话者是被动的;例:

①老人似乎有点儿生气了,愠然地瞪着梅赛因。(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②彭斯有点儿尴尬。(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在例句①中“有点儿”修饰“生气”,“生气”这一动作是由于梅赛因说了某些话或做了某些事使老人产生这种情绪的,如果没有前者老人就不会“生气”;在例句②中“有点儿”修饰“尴尬”,一定是前边发生了某件事,从而触发了彭斯尴尬的感受,没有前边发生的那件事,彭斯不会无缘无故地“尴尬”。所以说,有“有点儿”修饰的句子往往是带有被动的含义的。

而“一点儿”修饰的是具体动作动词,是说话者可以控制的动作,作用于客观对象,与自身主观意愿相一致,是主动的。例:

①只怪这丛冬青树太矮,高一点儿多好,俺不敢看见他。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②我很同情他的受惊,赶忙把声音放得更轻柔一点儿。(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例句①中“一点儿”修饰“高”,说话人认为冬青树矮,希望它能长高点儿,这里的“高”是冬青树要主动的长高,这是外界力量给不了它的;在例句②中“一点儿”修饰“轻柔,“我”是因为同情“他”,所以要主动地对声音做出改变。这两个例句都含有主动的意味。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对比结果,笔者在此做了如下表格。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能够看到“有点儿”和“一点儿”的诸多区别,但对于只具有一般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来说,这两个词也确实极易混淆。首先,从外形和读音方面来考虑,两个词仅仅有一个字不同,对于留学生来说在外形和读音方面分辨;其次,两个词所表达的意义基本都是围绕数量少,程度低展开的,基本的词汇意相近;另外“有点儿”和“一点儿”都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从修饰词语的词性方面来讲也难以区分;语用功能方面,感情色彩和主被动关系也难以区分。为此,本文综合相关教学方法,尝试拟定了若干课堂教学活动,力求将近义词辨析的相关注意事项落到实处。

1.以“有点儿”和“一点儿”为例的近义词教学策略

3.1 混合教学

当前,全球都正在经受疫情所带的严重影响。大多数时间,国内学生都只能居家线上学习。疫情更是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留学生不能亲身来到中国,外派的汉语教师出国也不如从前便利,这让汉语课堂教学变得尤为不便。目前的最佳办法就是采用线上教学,同时也使大家认识到了线上教学的优势。线上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地点,老师随时教,学生随时学,也给将来有朝一日疫情结束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可以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线上、线下这种混合教学,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会在课堂上原本可以学到的东西,而且还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独立性和学习热情,巩固所学知识。师生的交流更加广泛,“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再仅限于课堂内的交流,而已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实时交流与沟通,学生有了更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王丹,吉晓光.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研[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发布相关预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先了解要学习的词汇,同时可以找学生来参与到学习内容的制作,也可以找其他教师或身边家人朋友帮忙拍摄以下内容,并给出例句,在例句中用不同颜色标出“有点儿”和“一点儿”的位置及所修饰的形容词、动词或名词:

①愁眉苦脸地在做作业,思考很久也没做出一道题;

(作业有点儿难。)

②A、B两人人背靠背站好。(...比...高一点儿。)

③A:你们去今晚的派对吗?

B:我不去,派对太无聊了。

C:派对上有舞蹈,挺有意思的。

(B一点儿也不想去今晚的派对,C有点儿想去。)

④在瓶子里装很少量的水。

(瓶子里有一点儿水。)

再拍摄一组情境,让同学们仿照上述例句自主造句。

①吃麻婆豆腐,表现出感觉很辣的样子,并且喝了很多水;

(豆腐有点儿辣。)

②A和B的课桌上都摆着书,A有两本书,B有五本书。

(B比A的书多一点儿。)

③B急匆匆地跑进教室。

A: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呢?

B:我早上起晚了,没吃早饭就来了。

(B早饭一点儿都没吃,他觉得有点儿饿。)

④碗里还有少量的饭。

(碗里有一点儿饭。)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的答题情况总结出重难点,并在课堂上着重强调。

同时,课下的实践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课后巩固阶段,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并设置课后测验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根据课后题总结学生掌握不足之处,再结合学生们课后提问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查缺补漏。例:

a. 判断词汇使用正误

(1)多穿点儿,今天一点儿冷。                (×)

(2)冰箱里有点儿面包。                    (√)

(3)我昨天喝了有点儿啤酒。                 (×)

(4)屋子里很黑,我一点儿害怕。          (×)

(5)我姐姐有点儿漂亮。                     (√)

(6)这件衣服很好看,就是价格贵了有点儿。      (×)

(7)这道题很难,老师给我解释了之后,我一点儿明白了。   (×)

(8)我想住一个干净一点儿的房间。            (√)

(9)我一点儿担心她的安全。                 (×)

(10)他不相信我的话,我有点儿生气。         (√)

b. 教师在网上发布作业,让同学们将上课时所练习的口头作文拍摄成视频上传至网上平台。

这一部分的混合教学,即通过应用一定的录像、图片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对感官进行刺激,形成刺激反应的过程。以此加快反应并加深记忆,建立起条件反射。即使图片或情境分开呈现,也能让学习者独立做出反应。学生观看教师播放的视频,即凭借多媒体手段进行观看。这些视频通过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语言材料,创造出接近真实情况的情境。并且这个过程避免了母语的中介作用,有利于直接用目的语表达思想。

3.2 情景法教学

“情景法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种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的目的与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0年2月.242.

[9]王丹,吉晓光.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研[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1):90-92.

[10]武玥.“有点儿”和“一点儿”的对比考察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南昌大学,2015.

[11]袁希文.“有点儿”和“一点儿”的对比分析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郑州大学,2017.

活动设计一:“有点儿”与“一点儿”和形容词的搭配使用

引入:老师通过手中的物件或近期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物,将学生的注意力汇集过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应用课前通过预习例句所掌握的语法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例如:老师进入教室,手中拿两个帽子,一个正合适,另一个大一些。先带上大帽子问同学们的感受,然后放在较远的地方上,让同学在座位上那拿,最后比较两个帽子大小。可以分别找多个同学回答这些问题,让同学们尝试用自己已有的汉语水平进行回答。

老师: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这是帽子。

老师:(带上大帽子)这个帽子怎么样?

学生:这个帽子有点儿大。

老师:(将帽子放远)你们拿得到帽子吗?

学生:拿不到。

老师:为什么拿不到呢?

学生:因为帽子有点儿远。

老师:(把两个帽子都拿在手中,托起大帽子)两个帽子比起来,这个帽子怎么样呢?

学生:这个帽子更大一点儿。

老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词——“有点儿”和“一点儿”。

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回答的三个包含“有点儿”和“一点儿”句子写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有点儿”“一点儿”以及形容词的位置,引导同学们发现两个词在同形容词搭配时位置的不同。

其次,让学生观察“有点儿”后边所接的形容词的感情色彩,体会在说两句话时内心活动是怎样的:第一句话是要表达帽子的尺寸不合适,不符合穿戴者的需要;第二句话要表达的是帽子的距离太远,说话者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不能完成自己想要实现的动作。两句话所表达的都是贬义色彩,所以也要选择贬义色彩的形容词。

再次,让学生观察“这个帽子更大一点儿。”这个句子,体会说出这句话时情景是老师比较两个帽子大小时对大帽子的表述。从而使其领会到“形容词+一点儿”表比较时的一种表达方法。

活动设计二:“有点儿”和“一点儿”的具体使用

引入:老师通过就学生本身或是身边的事物进行提问,启发学生用“有点儿”和“一点儿”来回答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到是应用自己已有的汉语知识来尽其所能回答问题,不仅仅是对于所学词汇的操练。

①老师:请用“有点儿”和“一点儿”回答老师的问题。

***,你是哪国人?

学生:我是…国人

老师:你离开…国多长时间了?

学生:我离开…国半年了。

老师:你想家吗?

学生:我有点儿想家。

老师:这半年你的成绩有什么变化?

学生:我的成绩有点儿提高了。

老师:你的同桌今天怎么没来呢?

学生:他今天有点头痛。

②老师:***,你吃早(午)饭了吗?

学生:我没吃早(午)饭。

老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学生:我有点儿饿了。

2.结语

如今在课堂教学中,纯粹的传统学习方式已经不再是时代的主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及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值得教师们充分借鉴。

课堂中,教师更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更多的应该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多说多想。学习内容也可以不拘泥于书本,可以将书本内容最大限度整合,适当增加、删减内容,使课程学习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更具有主动性。课前和课后采用线上教学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发布的学习内容自主预习,为线下课做准备,熟悉所学内容,课堂上老师再根据学生的课前反馈对于学习内容有重点地进行细致讲授。当下,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课堂中一直很受欢迎,适当吸取这种教学法,以应用到针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或许对于教学更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陈美琳.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文教资料,2016(10):34-35.

[2] 夏中华.现代语言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116

[3] 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304

[4] 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222

[5]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夏中华.现代语言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116

[7] 王丹,吉晓光.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研[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8]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0年2月.242.

[9] 王丹,吉晓光.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研[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1):90-92.

[10] 武玥.“有点儿”和“一点儿”的对比考察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D].南昌大学,2015.

[11] 袁希文.“有点儿”和“一点儿”的对比分析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郑州大学,2017.

作者简介:刘稀客(2000-),女,满族,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情景法在课堂中的语法点的引入部分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向同学们介绍某个语法点时,生硬地解释词义或只是用学生的母语给出翻译都是不准确的。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找不出与另一种语言完全对等的词。在每种语言里,看似对等的词汇,其用法、语境、情感色彩等都存在一些差异。与其给出翻译,不如选取适合所学词汇并且易于理解的语境来让留学生学会对词语的使用。在这里,情境法主要应用于下线授课的课堂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