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楚雄市吕合镇稻田养鱼助农增收技术探索

作者

马春旺 段启华 王晓东 董凤 李光武 郑华兰

1云南省楚雄市吕合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675009 2云南省楚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675000

关键词:云南省中海拔稻区指1600米至2000米的中晚稻种植区,一般3月播种育苗,5月大田移栽,9至10月收获。水稻移栽后的6至9月,雨热同季,水份充足,比较适合稻田养鱼。楚雄市吕合镇地处楚雄市西北方,是楚雄市西大门,是云南省典型的中海拔水稻种植区。有九龙甸、西静河、青山湖三大水库,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壤、是楚雄市的水稻主产区。为创建“鱼米之乡”,促进农民增收、巩固粮食安全,吕合镇积极开展稻田养鱼技术探索,助农增收成效明显,。

吕合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是楚雄市的生态涵养区、不能引进工业发展、只能以发展生态、绿色、环保、安全的农业产业为主。在市委、市人民政府、市农业农村局的正确领导下,始终牢固树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理念,把粮食安全摆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以最严的要求、最实的举措、最硬的态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以楚粳系列超级稻种植、繁育为引领,打造楚雄市吕合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发展稻田养鱼能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促进水稻生产增产增收,巩固粮食安全。

一、争取项目,减轻投入;2022年在州、市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吕合镇已经在钱粮、回龙两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组织稻田养鱼577亩,补助发放鱼苗9954公斤,占楚雄市任务的60%。

二、创办高产高效样板、示范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为了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吕合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在州、市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下,积极创建水稻高产高效示范样板,并在样板区内开展智慧农业技术示范。吕合镇钱粮村,9个村民小组,456户农户,开展了1054亩的州级联片样板,在水稻千亩联片样板面积,发展稻田养鱼500亩,安装了新型螟虫诱捕器500个,通过诱杀成虫,降低虫口密度,减少农药施用量,为了驱鸟护鱼,安装了太阳能智能驱鸟器18个,高效、低毒农药无人机飞防病虫害900亩,对450亩核心区,每亩补助150元的肥料。通过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每亩水稻可节约成本350元,每亩节本增收2600元左右,实现绿色环保、节本增效的工作目标,充分调动农民水稻生产积极性,为推动粮食安全生产起到示范作用。

三、推广稻田养鱼、创建稻鱼共生环境:一是选择水稻种植面积大、地势平缓,水源有保障,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落实。二是水稻移栽前加高加固田埂,稻田管得住水。三是水稻移栽时少栽一行秧苗,15天后开挖好鱼沟。四是早施肥、打药,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五是栽后30天左右放鱼苗,鱼稻共生期为80—90天。六是加强管理,通过科技培训与现场指导,农民坚持巡田,经常检查,清理鱼沟鱼坑,调节水位,防洪抗旱,及时处理水稻管理与养鱼需水的矛盾,同时处理好稻田施肥、施农药与养鱼的关系。

四、创建鱼米之乡,促进稻鱼双丰收;一是每亩投放鱼苗17.25公斤,正常亩产谷花鱼45公斤,按每公斤50元算,亩产值2250元;二是稻鱼共生互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促进生态平衡,培育种植生态大米,创建“鱼米之乡”;三是组织召开丰收节、摸鱼节促进农旅融合,实现乡村旅游,推广优质生态稻米、谷花鱼,创建美丽经济,实现农业提质增效。通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调动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巩固粮食安全。

五、开展稻田养鱼技术实践,促进稻田养鱼技术推广。

稻田养鱼是稻鱼综合种养技术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并应用,逐步提升土地产出率,降低稻田化肥、农药使用量,提升农产品质量,最终达到稻鱼共生互利,实现“稻鱼双增”目标的渔业生产模式。其技术措施如下:

(一)、做好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1、加高加固田埂:在秧苗定根前对田埂进行加高加固,田埂高度要达到60cm左右,保证坚固牢实、不漏水。

2、开挖鱼沟、鱼坑:在水稻移栽定根10--15天后,分别开挖宽和深 50cm一60cm的渔沟,鱼沟开成“十、井”字形。鱼沟开挖时,将沟处的稻株移植在鱼沟内壁。鱼坑开在鱼沟的交叉中心处,与鱼沟相通,鱼坑一般5尺见方,深80-100cm,鱼坑一般在田中心,数量根据田的大小决定。

3、开好注、排水口和安装拦鱼纱网:注、排水口的点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在注、排水口处和整片养鱼稻田的外围田埂上安装拦鱼纱网,以防雨季到来后的较大降雨造成田水上涨外溢鱼儿外逃。

4、鱼种放养和消毒:每亩投放 14--16公斤,规格约为15-18cm 的鲤鱼或鲫鱼苗,每公斤有16--18尾,每亩260尾。鱼种放养前,要用药物消毒,杀灭鱼体的病菌和寄生虫,常用消毒药物有硫酸铜、漂白粉、高锰酸钾、敌百虫、碘、食盐,投放鱼苗前3天,水稻田间墒面应有8厘米以上水,鱼沟的水深20厘米左右,田水要清澈等,投放鱼苗要求整块水稻田均匀多点投放。

(二)日常管理;俗话说“稻田养鱼,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稻田养鱼日常管理工作的好坏是养鱼成败的关键,要防止重放养轻管理的倾向。养鱼稻田的日常管理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1、坚持巡田。做到早晚巡田,清晨观察鱼是否浮头、活动生长是否正常;傍晚检查吃食情况,检查田埂有无坍漏,进出水口是否通畅,如有问题要及时修复。

2、清理鱼沟、鱼坑。鱼沟鱼坑是鱼的主要活动场所。一段时间后容易淤积,要经常清理,疏通鱼沟和鱼坑中淤泥,捞取草渣残饵,确保畅通无阻。

3、调节水位,正确处理水稻浅水管理与养鱼需水的矛盾。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适时调节水位。插秧后到分蘖后期水深6-8厘米,以利秧苗扎根、还青、发根和分蘖。这时鱼体小,可以浅灌;中期正值水稻孕穗需要大量水分,田水逐渐加深到15-16厘米,这时鱼渐渐长大,游动强度加大,食量增加,加深水位有利鱼生长;晚期水稻抽穗灌浆成熟,要经常调整水位,一般应保持10厘米左右。

4、防洪抗旱。旱时要注意蓄水保鱼,节约用水。雨季来临时要做好准备,防止田水满溢逃鱼,遇到下大雨的时候要加大巡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5、正确处理稻田施肥,施农药与养鱼的关系,严格掌握施肥、用药的种类、方法、数量和时间,处理好施肥、施药与养鱼的矛盾。选用的农药要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严禁使用对鱼高毒的农药品种。农药剂型方面,应多选用水剂或油剂,少用或不用粉剂,养鱼稻田草食性鱼类有除草作用,因此养鱼田一般不使用除草剂。

(三)、捕捞、收获:在水稻收割前进行捕捞,为了便于把鱼捕捞干净,又不影响水稻在排水前先要疏通鱼沟,然后慢慢放水,让鱼自动进入鱼沟,随着水流排出捕捞。也可以与当地组织摸鱼节、促进农旅融合,实现乡村旅游与鱼米之乡建设。

六、稻田养鱼用药注意要点

(1)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施用农药。选用的农药要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严禁使用对鱼高毒的农药品种。农药剂型方面,应多选用水剂或油剂,少用或不用粉剂,养鱼稻田草食性鱼类有除草作用,因此养鱼田一般不使用除草剂。防治稻瘟病时不能用富仕一号。

(2)掌握农药的正常使用量和对鱼类的安全浓度,这样才能在使用农药时保证鱼类的安全,最好使用无人机低空雾化联防,用药量少,防治效果好。

(3)施药方法要得当。养鱼稻田在施用农药前要将田水加深至7-10厘米,使用粉剂农药要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施用,以减少农药落入水中。使用水剂、乳剂农药宜在傍晚(下午4时后,夏季高温宜在下午5时以后)喷药,可减轻农药对鱼类的毒害。喷药要提倡细喷雾、弥雾,增加药液在稻株上的粘着力,减少农药淋到田水中。下雨或雷雨前不要喷洒农药,否则农药会被水冲刷进入田水中,容易导致鱼中毒。

(4)不要固定使用一种农药,要适时轮换以免产生病虫害的抗药性。

(5)推广物理防治技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或新型蛾类诱捕器,消灭成虫,从源头上减少虫口密度,减少农药使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