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

作者

朱常昆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随州市 441300

摘要:本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理论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通过对自我效能理论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通过课程教学设计、学习实践训练和评价机制优化三方面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具体策略。研究表明,精心设计的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我效能感,实践训练则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评价机制的优化能够持续提供正向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强化自我效能感的策略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自我效能理论;高职院校;学习动机激发

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其学业成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效能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如何影响其行为选择与努力程度。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结合自我效能理论,探讨如何通过课程教学设计、学习实践训练及评价机制优化等多维度策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推动学业质量的提高。

一、自我效能理论概述

自我效能理论由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核心观点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决定了其在面对任务时的动机、投入程度以及应对挑战的决心。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也是个体进行学习、解决问题及追求目标的重要心理基础。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四种主要方式来建立自我效能感:通过成功的经验(即掌握经验)、他人的榜样(即观察学习)、他人反馈(社会说服)、以及生理和情绪状态(即情感反应)。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从而影响其学习行为。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通常在面对学习任务时更加自信,能够在挑战面前展现更强的坚持性和主动性,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往往容易产生焦虑、回避困难,甚至放弃任务。因此,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个体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情绪体验和自我调节能力。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往往受到自我效能感的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学术任务中,面对困难时能采取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1]。

二、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自我效能强化

课程教学设计是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框架,它能够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其自信心。首先,课程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可实现的挑战,而不是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任务。通过设定具有适当难度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逐步感知自己能力的提升,从而建立起对自己学业能力的信心。此外,教学设计应注重任务分解,避免学生在面临复杂问题时产生焦虑或挫败感。通过将复杂的任务拆解为多个小任务,逐步推进,学生可以通过逐步成功的经验积累,强化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其次,教师应在课堂中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积极反馈,增强彼此的支持和鼓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尤其是在学生取得小的进展时,及时的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同时,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实践性与关联性,帮助学生看到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社会价值,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意义和重要性[2]。

(二)学习实践训练的自我效能提升

学习实践训练是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增强其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践训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和项目,帮助他们积累成功经验,从而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首先,实践训练应注重与学科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其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工学类学科中,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对挑战的信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从成功的实践经验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增强他们面对未来工作任务的信心和能力。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挑战,确保任务既具有一定的难度,又能在学生努力后有所突破。通过这种逐步提升难度的训练设计,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成就感,并通过反馈与反思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升自我效能感。此外,实践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相互帮助,解决问题,还能够在与他人互动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与正向激励,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三)评价机制优化的自我效能建构

评价机制的优化在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还能通过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首先,评价机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而非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而不是仅仅看重最终成绩。这一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小测试、作业、课堂互动等形式,进行持续性的反馈,使学生能够随时了解自己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等方面的表现,并通过反馈调整学习方法。其次,评价机制应注重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表现与努力,而不仅仅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评价与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种差异化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独特价值,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此外,评价机制还应注重激励性评价,通过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进行积极的肯定和奖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可以通过奖励学生的创新性表现、团队协作等非学术性的优点,增强学生在非学术领域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正向的激励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积极的学习心态,增强他们迎接挑战的信心,从而促进其学业发展。通过优化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构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动机,促进学业成绩的提升[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自我效能理论的视角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设计的精准定位、学习实践训练的有效支持、以及评价机制的持续优化,能够在不同环节上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教育者应积极落实这些策略,以此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助力其学业成功。

参考文献

[1]罗少珍,林江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自我效能感发展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01):127-131.

[2]柳燕妮.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边缘学生群体转变教育的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22,41(05):94-99.

[3]张越,董树功.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审视与提升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0,(12):72-76.

作者简介:朱常昆,1973年9月生,男,汉族,湖北随州人,教育硕士,副教授职称。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高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