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散落在运河上的诗与词”

作者

徐蒙程 黄欣琪 黄怡汝 吴婧萱 陈蜜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省杭州市,310012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河道,中国大运河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该项目通过举办相关大运河诗词活动、将大运河诗词改编成舞台剧、编纂多语版大运河古典诗词集等举措深入贯彻并执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观点、新思想,促进运河文化源远流淌,加强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诗词;国际传播;双语;大运河

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23年12月,嘉兴首发的双语版“大运河诗丛”为创新大运河文化传播新途径提供了实践范例。“大运河诗丛”将《贯穿我的河》等7本著作收录其中,多层次、多领域、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大运河文化,将运河沿岸的民族风情等具象化的事物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而汉英双语版“大运河诗丛”使得诗丛连通文化,以双语的方式向全球辐射、流向各地,让大运河文化和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向世界传播,更具有国际传播价值。以此为基础,本研究项目致力于编纂拥有多语种翻译的大运河古典诗词集,以运河为纽带,让中华文化向国际流淌。

运河的历史研究也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要方面。运河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文化遗产。通过对运河沿线古镇、文化建筑等的考察,揭示了运河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例如,威尼斯大运河作为欧洲重要的运河之一,其文化和历史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对发展传播大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大运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国际组织和学者开始关注大运河文化,并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科技不断进步,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也被应用于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为其传播路径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编纂多语版大运河古典诗词集,助力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系统编写并出版有关我国大运河历史发展和相关故事的古典诗词集,展示大运河文化悠久历史,推动文化建设;归纳提炼古典诗词中有关运河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叙事体系,深挖全球叙事潜力,多语翻译大运河古典诗词,促使大运河文化面向世界传播,使其成为海内外人民了解博大精深大运河文化的必备资料。

2.创新提炼运河国家形象,引发国内外大运河文化共鸣。从中华古典诗词作品中关注大运河在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交流史中的共性作用,遴选一批大运河美学符号进行系统传播,彰显安康稳定的大国形象、亨通的沿河商业形象、纵横交错的美丽城市形象、运河人家的幸福生活形象。这有利于充分挖掘和丰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塑造大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深入贯彻执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大运河记录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壮美和辉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团队项目通过一系列措施深入贯彻并执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观点、新思想,促进运河文化源远流淌,加强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价值和力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4.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构建世界运河文化纽带。大运河作为古代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纽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精神。团队项目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把握传播时机讲好大运河故事,推动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更好发挥大运河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1.创建大运河古典诗词数据库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深受学习者的喜爱,网站引擎、APP产品等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的首选方式,由此可见,线上资源平台便于人们查找和了解大运河古典诗词,满足探寻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需求。大运河古典诗词数据库以系统收录运河诗词为基本定位,搜集汇总涉及我国大运河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其古典诗词作品,按照地点进行分类建立一个数据库,设计一款针对大运河古典诗词的小程序。通过小程序将运河诗词文化系统全面地呈现,有利于运河文化故事的传播与挖掘。

2.系统编纂大运河古典诗词集,辅以多语种翻译

我们如今处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用多语种的形式去呈现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不仅可以感受对中国诗词意境解读的美妙,也符合大运河的文化定位。中华传统诗词具有普适性的文化价值,当我们用另外的语言看待中国古诗意象时,可以感受到它们鲜活有趣的一面。基于目前大运河文化海外传播的不足点,项目成员运用英语专业特长,对诗词进行国际语言翻译,并收录更多种语言翻译成果,让世界读者领略到大运河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美学核心。

3.将大运河古典诗词剧本化,以舞台剧形式呈现大运河故事

中国古典诗词的晦涩难懂是影响留学生、海外朋友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的因素之一,项目成员运用汉语言专业特长,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难题,组织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一次与古人的推杯换盏,将大运河古典诗词字里行间所讲述的故事剧本化呈现,将剧版诗词通过舞台剧形式呈现,让大运河诗词中的流光溢彩填满世界人文坐标轴中的空隙。

4.借力文化经典,打造重要“IP”

大运河IP的培育、孵化与推广传播工作,长期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文化IP的实质是文化符号,跨越文本之内容,通过文学、影视表达等方式来打造大运河IP。中国大运河有千年的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借力经典打造IP,是可以尝试的道路之一。因此《红楼梦》等经典著作、马可·波罗等外国旅者的故事,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大运河IP来进行开发。

二、创新与特色

1.大力发展数据库建设等数字业态,设计一款针对大运河古典诗词的小程序,增强大运河文化的现代化,打破空间限制,既便利了人们查阅,增强对大运河诗词的系统性理解,又充分发挥了数字中国优势,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上云用数赋智”。

2.首次系统整理大运河古典诗词,并辅以多语种翻译编纂成集,是以面向国际、打开国际视野为宗旨,“中话西叙”,创新了叙事方式,便利了海外人民无语言阻碍地了解大运河文化和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提升了大运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国际之间不同运河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在寻找运河文化共性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3.将大运河古典诗词所包含的故事剧本化,并借助网络传媒,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大运河文化,以情动人,丰富叙事内容素材,创新大运河文化传播途径,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对外传播体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外受众,逐步促进国外受众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更好助力大运河国际传播工作。

4.借助经典打造IP,表现了在开展大运河文化实践探索国际传播工作的过程中,聚焦打造精品这一有效关键点上,以对待不同的圈层开出不同的“方子”,用文化“烟火气”对外展现古老大运河魅力为原则,做优做强大运河对外交流品牌。

结束语

本项目积极探索大运河文化传播新途径,创新其传播方式,把握传播时机讲好大运河故事,擦亮大运河这张亮丽的中华文化名片,推动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更好发挥大运河文化对提升中华文明与文化影响力的积极作用。努力让大运河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窗口,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探索和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中贡献浙外智慧和浙外方案,展现浙外担当。

参考文献:

[1]徐和建,张轶群,陈光等.开启新时代运河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综述[J].对外传播,2024(01):38-41;

[2]姚小菲,袁媛.大运河文化传播现状分析及创新路径——以大运河沧州段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4(03):83-85;

作者简介:徐蒙程(2004.3—),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单位 浙江外国语学院。

指导老师:赵东旭,朱睿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