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教学策略优化

作者

张志明

黄梅县实验中学龙感湖校区 435503

摘要: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在"双减"政策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获得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优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教学优化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行,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开始受到教师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利用较为高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效率,让他们在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

一、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效率

减负是"双减"中的重要内容,但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而是要求"减负不减质"。因此,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了落实"双减"的重要"前提",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优化等多个环节入手,更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促使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

如我讲授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在开课的情境导入环节,我出示了课题《春》,为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我提问:“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想知道课文写了春的哪些内容?”“想知道课文是如何去写春天的景物的?”、“想知道作者写春的用意是什么?”......同学们踊跃回答,随后我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接着提问:“同学们,你能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吗?”同学们都积极回答“能”。于是我给同学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开始的回答和文本内容,拟定本课学习目标。”不到两分钟,学生就拟出了以下几点:1、把握课文内容,在描绘的春日图景中,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2、揣摩和品析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写法,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3、学本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4、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本节课,我通过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进而提升了课堂效率。再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我通过给学生播放陕北民歌及舞蹈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热烈、激越、豪放、自由坚韧所发出的排山倒海的气势,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力量,也感受到陕北人对生命、朝气的赞颂,还能体会到黄土高原稳实与雄浑,更能体会这是对民族精魂的礼赞。学生们在此感染下极其有活力,想马上来一段腰鼓了。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教师进行教学时要着重考虑的。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创设、信息技术引入等方式,加强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时,我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幅夏夜星空图,引导学生说说这幅图的特点,进而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是苏轼,你会如何度过这一夜晚?问题一出,学生踊跃发言,有人说:“我会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到外面露营。”有人说:“我会在夜晚出来赏月。”还有人说:“我会在夜晚和家人一起到院子里乘凉。”……然后我对这些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总结这篇文章具有抒情性,拥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夏夜仰望星空时看到的美景和内心感受,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目的。再比如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创设适宜情境的方式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要想深刻地理解这篇课文,学生必须看到作者生活经历的特殊性,站在作者的立场去理解课文内涵。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就成了我着重思考的问题。这时,我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播放画面、声音渲染等方式来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逐渐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感受。之后再带着特殊的情感去读课文,学生的阅读效果就明显好多了。

三、创新作业设计,落实减负增效

作业能够有效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双减政策下的教学课堂更要注重作业的设计。既不能够给学生增添相应的负担,也需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业形式和内容要力求创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素质的学生可分层设计作业,以真正实现作业布置的高效性,让学生不必通过过多重复性的作业也能掌握知识,可以通过完成多元趣味的作业提高能力。比如在《西游记》名著阅读中,我设计了如下项目作业:

项目背景:《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章回体神魔小说,为我们展现了神性与魔性交织的世界。为了让大家深入阅读探究《西游记》,我们特列如下任务,请大家用心完成。

任务一:漫漫取经征途,九九八十一难,请你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八十一难梳理一下,前四组成员梳理上册(各四十难),后三个小组梳理下册(四十一难),按回目先后顺序来梳理。任务二:《西游记》人物众多,请你选择一个你心仪的人物,写出他的原生家庭、身世武器、能力性格、人生追求等,形式自选,可以列表格,也可以画导图。任务三:为《西游记》人物画"人生轨迹图",聚焦人物取经路上的重大抉择章节,思考其中意义,并写出来,不少于100字。

任务一、任务二中,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梳理全书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思维导图是整本书阅读的一种高效辅助手段,也是学生个性思维的可视化结果。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方法,理清故事情节,构建知识框架,开阔思维空间。任务三中,手抄报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作业形式,可画可粘贴,这就让学生真正走进了阅读,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让学生保持名著阅读的持久力、专注力,在潜移默化中使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等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双减” 背景下,教学任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当通过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以使初中语文教学在政策大背景下,能够力求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使语文教育教学能够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张瑞林.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健康发展——对“双减”政策的多方面解读[J].教学考试,2021(52).

[2]陈旭英.重视打造高效课堂,合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启迪(中),2021(06).